高中物理电磁感应问题中“等效电路”的构建误区
——以“部分切割”问题为例

打开文本图片集
1“部分切割”问题中等效电路构建的典型误区
电磁感应综合题常需融合力学、电路与能量的交叉分析,而构建“等效电路”作为关键转化步骤,其核心在于:首先识别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电源部分,明确是动生(导体切割磁感线)还是感生(磁通量变化)类型;继而依据公式 E=BLv (动生)或 E= n(感生)计算电动势大小,并通过右手定则或楞次定律判断方向;同时分析产生电动势的导体自身电阻作为内阻;最后明确外电路元件及其连接方式以构建完整回路.
在导体“部分切割”磁感线的动态情境中,学生易在“识别电源”和“确定电动势”环节陷入误区:一是整体性谬误,忽略仅切割磁感线的部分导体才是电源,误将整个导体棒或线框总长用于计算电动势;二是有效长度混淆,学生虽了解“部分切割”的含义,但会错误地将进入磁场的距离 d 等非实际切割长度用于电动势计算;三是多电源误接,在线框问题中对多个切割边产生的电动势,错误判断其串联或并联的连接关系.
本文将通过两个物理教学模拟题,具体剖析这些误区及相应的纠正策略.
1. 1 金属棒"零切割”陷阱一有效长度的瞬时性
例1如图1所示,光滑固定导轨水平部分MN、PQ平行,间距 L ,左端接阻值 R 的电阻,倾斜部分分布匀强磁场,方向竖直向下,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B ,区域宽度大于 L .质量 ψm 、电阻 r 的金属棒 ab 初始时静置于磁场左边界外侧 s 处( [S>0] )时, ab 棒在外力作用下水平向右初速度 v0 匀速运动.
图1
求: (1)ab 恰好到达磁场左边界时(未进入),通过 R 的电流 I1 ,及棒两端电势差 U2
(2)ab 进入磁场,在倾斜导轨间宽度为 d 时( ∇A 2 及 U2
学生在解答此题时,会出现以下常见误区,首先,学生认为只要 ab 棒在磁场边界附近运动就产生电动势,即认为此时E=BLu。(剩余141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