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和互联网教学的融合研究

打开文本图片集
近年来,我国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不断加重.为应对这一问题,我国于2021年出台了“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政策不仅重新审视了教育资源的配置,也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较低,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教育界开始探索将互联网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以期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1教学策略
1. 1 互联网教学资源的整合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整合多种教学工具和平台.
例如 教师可以使用在线教育平台(如MOOC等)提供的课程资源,结合微课视频,帮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和复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微课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1. 2 导学式开放性教学策略的实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导学式开放性教学策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教师可以提出“函数 和函数 y=2x-3 的图象上各点的关联是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推测,并与同学一起展开讨论.
1. 3 分层作业设计
基于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教师应设计分层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业可以分为基础知识作业、思考型作业和探索类作业三个层次.基础知识作业侧重巩固基本概念,思考型作业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而探索类作业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层作业,教师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提升学习质量,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1. 4 过程性评价与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及时给予反馈.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促进他们的自我反思和改进.同时,教师应在课堂结束时给予每个学生一个综合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情况.
2 教学案例
2. 1 教学案例背景
本案例以“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为主题,结合互联网教学和导学式开放性教学策略,旨在提升学生对一次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如视频讲解、互动练习和实时反馈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一次函数的图象特征及其性质.同时,导学式开放性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小组讨论和项目实践,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能够更好地掌握一次函数的概念,提升数学素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2 教学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及其图象特征.(2)掌握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2.3 教学过程
2.3.1 课前准备
教师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微课视频和在线教育平台的学习材料,并在课前将这些资源分享给学生,鼓励他们进行预习.教师还准备了几何画板,以便在课堂上展示一次函数图象的动态变化.
2.3.2 导入新课
课堂开始时,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函数 y=2x,y=2x-3,y=2x+3 的图象上各点的关联是什么?”如果学生思考不出来,教师可以使用几何画板动态展示一次函数 y=2x 的平移变换,从而清晰地显示变化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一次函数图象的变化(如图1).
图1
2.3.3 小组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他们在小组内讨论一次函数的图象特征和变换规律.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分享各自的理解,探讨一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图象象限分布以及图象增减性等性质.教师在巡回听取学生的想法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深化理解.为了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教师还会选择了一个小组的成员作为“小老师”,让他们向全班同学讲解讨论结果.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促进了他们对知识的深入思考.其他学生在听完讲解后,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进行讨论和判定,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3.4 课堂总结
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对每个小组成员的表现给予肯定,表扬他们积极参与和深入思考的态度。(剩余197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