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自制实验教具的设计及应用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0333(2025)20-0107 -03
初中物理教学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基石,更是探索自然奥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往往受限于实验器材的单一性、实验过程的枯燥性以及资源的有限性,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1].自制实验教具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手段,正逐渐走进初中物理课堂.
自制实验教具的设计原则
自制教具是指教师为了辅助教育教学活动,利用身边可获取的材料,自己设计制作而成的教学辅助工具或设备,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2].教师在自制实验教具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设计原则
1. 1 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自制实验教具设计的核心要求,它不仅强调教具必须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展开,更要确保学生能够通过教具直观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师在进行教具设计时,要避免出现教具华而不实或偏离主题的情况,而是要追求简洁明了,直接服务教学需求.在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确保教具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1. 2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在设计和制作自制实验教具时,必须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确保教具能够准确反映和演示所要教授的科学概念和原理.这一原则要求教具的结构、功能、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都要符合科学规律,具备可靠性和再现性,从而避免误导学生,保证教学效果.科学性原则的核心在于通过严谨的科学验证和合理设计,使教具成为有效的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不遵循科学性原则会严重削弱教具的教育价值,甚至产生负面影响,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1.3 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是自制实验教具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要求,强调教具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根据该原则,教具不仅要符合教学内容,还要具有操作简便、成本适中、使用灵活的特点,确保在课堂中能够有效使用,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在设计教具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堂环境,避免复杂或难以操作的设计,确保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实验过程.例如,教具的体积和重量应适合课堂演示,并易于携带和储存.同时,材料选择要经济耐用,以降低制作成本,增加使用寿命
1.4 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强调教具的设计要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教具时,要勇于尝试新的材料、技术和方法,使教具更具创造性和趣味性.该原则的核心在于通过新颖的设计,让学生在操作和观察教具时产生探索和思考的动力,进而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运用现代科技,如3D打印技术或智能传感器,设计具有互动功能的教具,从而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动手能力.通过遵循创新性原则,教师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能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
2 自制教具的实际应用实践
2.1 运用自制教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的动力源泉.物理作为一门抽象且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失去学习的热情.教师通过运用自制教具,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当学生对物理现象和原理产生浓厚兴趣时,他们会更加专注地听讲、积极地思考并乐于动手实验,从而化解这种畏难情绪,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自制教具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单一性,带来了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自制教具往往具有灵活性和趣味性,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更愿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增加课堂互动,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进行“静电”部分教学时,教师可以以塑料袋、毛巾、塑料管为材料,自制“静电章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剪下一段塑料带,末端打结,再把塑料带撕开,做成章鱼的造型,如图1所示.接着,把“章鱼”平放桌子上,用毛巾朝一个方向摩擦.再用毛巾摩擦塑料管,如图2所示,当听到有嘅里啪啦的声音后,停止摩擦.最后,将塑料管放在“章鱼”的下方,就可以看到静电“章鱼”如图3所示.通过这种自制教具,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静电现象,体验静电的产生和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剩余181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