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与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深入实施,初中数学教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新课标》明确了数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这为初中数学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文章首先就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展开了分析,继而从凭兴趣领航,育自主学习之苗;借活动搭台,培综合能力之才;用评价发力,达全面反馈之效等多个维度探讨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和实践路径,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实践路径
引 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灌输与应试技巧,这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缺乏独立思考和灵活应对的能力,难以将数学知识有效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因此,下面重点研究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实践策略,旨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其逻辑性和抽象性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初中数学要求学生掌握代数运算、几何证明、概率统计等基本概念和原理,这要求学生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推理和判断.同时,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如变量、函数、空间图形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需要通过对具体实例的观察和分析,逐步抽象出一般性的规律和结论.这种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为他们的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意识,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让他们学会如何独立获取知识,如何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如何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种习惯和能力的养成,将使学生受益终身,成为他们不断追求进步和超越自我的重要动力.
二、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凭兴趣领航,育自主学习之苗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然而,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鼓励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为此,教师应以兴趣为帆,落实问题导向教学法,通过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规律等,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方式寻找答案,由此于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创新意识等,播下自主学习的种子.
以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5章“走进图形世界”为例,在课程之初,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展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城市夜景图,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几何之美——高楼大厦的高耸挺拔、霓虹灯的璀璨、桥梁的线条优雅……然后,教师可以提出:“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有趣的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呢?”等问题,激起学生的思维涟漪,激发学生对图形的浓厚兴趣.
紧接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图形模型,如通过简单的折纸活动,折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也可以利用纸板、剪刀等材料,裁剪拼接出更复杂的图形组合.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图形的形态变化,同时通过亲手操作,可以加深对图形性质的理解.
而随着课程的深入,教师可以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例如,在学习“图形的变换”时,教师可以提出:“如果我们把一个正方形绕其中心点旋转90度,它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旋转180度或360度呢?你能想象并画出这些变化过程吗?”等问题,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图形的变换规律,还促使他们运用空间想象能力进行推理和预测.为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促进知识的内化、迁移,不断强化自主学习能力等.
(二)借活动搭台,培综合能力之才
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切实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认知规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使课堂彰显别样的生机、活力.第一,教师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具体来说,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然后进行小组讨论,选择感兴趣且具有实践价值的课题,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接下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活动方案的设计,并提供必要的指导,确保活动方案既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又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实地考察、实验操作、数据收集等工作,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运用数学工具进行量化描述和预测,最后以多种形式展示实践活动成果。(剩余451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