踊跃展示视域下的高中物理课堂

打开文本图片集
课堂的精彩不仅是来自教师精彩的讲授,更多的是来自学生精彩的展示.教师要能在课堂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展示,使课堂成为他们成长的基地.每个学生的能力不一样,需求不一样,教师要能对准他们的需要给每个人以展示的机会.学生可展示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动手创作能力等,这能让他们在课堂上充满自信,同时也有所收获.
1引导学生展示提问能力
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时,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因此,教师就可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让他们提问教师的讲授、课本的表述、同伴的发言、生活中的现象等.因为提问,学生就需要不断地分析、推理、判断,进而促进各种能力的发展.当教师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提问,并将提问当成学习的一种方式,一种目标,学生会努力找寻需要商權的内容,需要梳理的知识,进而不断地提升自己[1].
例如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2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例,教师设置这样的情境:一辆汽车在水平地面上沿直线行驶,在 0~2t 时间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由0变为 v .在 2t~3t 时间内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由 v 变为0,在这两段时间内,能得出哪些结论?这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基于具体的生活场景,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提出多样化的问题.学生参照本章节的内容,再结合具体的题目可思考这些问题:加速度的大小之比为多少?位移的大小之比为多少?平均速度的大小之比为多少?
图1
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作出汽车运动的v-t 图像,如图1所示.学生可就加速度这一知识点展开思考,他们根据图像的斜率等于加速度,得出加速度的大小之比为a:a= 学生再将目光聚焦到位移上,他们发现位移的大小之比 ut =2:1.再接着,学生将思维聚焦在平均速度上,他们发现平均速度的大小之比为:U:U= : 可见,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就能有更多的发现.
当教师允许学生在课上展示提问能力,学生会更大胆地思考,这对物理学习来说非常重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各项活动.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望.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及时反馈,以给他们信心,让他们继续提问下去.
2 引导学生展示表达能力
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的时候,要让他们进行多样化的展示,而不只是进行书面的测试.教师可让学生开口表达,让他们表达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物理定律和原理;他们可口头描述应用物理公式和概念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是讨论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步骤、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的结果等;也可表达和分析物体为什么会下落、水为什么会结冰等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通过这些口头表达,教师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能拉近学生与物理知识的距离,加深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2].
图2
例如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1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例,就实验而言,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表达实验的目的,即探究小车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表达实验的原理,学生可这样表达: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小车运动的时间间隔和位置,进而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再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如图2所示,说出实验开展时所需要的器材,比如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等.再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实验的步骤,比如,先将打点计时器与小车相连,再释放小车让其在轨道上运动等.通过这些口头表达,教师能知晓他们对实验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思维流畅性。(剩余206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