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循证 心智适配
——初中数学作业智慧设计与精准讲评

打开文本图片集
1问题的提出
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业是课程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是日常教学过程中师生几乎每天都要接触的学习内容.作业,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格.作业设计与讲评是贯通“教”与“学"的关键环节,更是从“解题者"向"育人者"角色跃迁的核心场域.然而,传统作业设计深陷“经验本位”泥淖,通过题海战术的机械重复消解学生心理认同;讲评课则因“大水漫灌”的粗放模式,在忽视认知差异中沦为“雁过无痕”的低效独白.在“双减"深化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双重语境下,如何借力数据技术破解“高耗低效”的作业困境?如何遵循初中学生心智发展规律激活数学学习的深层动机?以“数据循证”为逻辑起点,依托智能平台的多维学情诊断,构建“心智适配”导向的初中数学作业智慧设计,同步创新精准讲评范式,力求在减负之“形”与素养之“质"的辩证天平上校准支点,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具象化落地提供可迁移的实践模型
2数据循证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
2.1基于作业设计学情数据的循证实践以下问卷调查对象为八年级学生,总人数456人,
如表1所示:
由问卷调查的第1-3项数据可以了解学生对待作业的主动性,处于“主动投入"的约为 50‰ ,其实学生对待作业的主动性比作业的完成度和正确率更为重要和可贵[2],因此作业设计和布置应了解学生对待作业的心理机制,保护好这部分学生做作业的主动性,数据显示还有约 40-50% 的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是被动的,甚至希望教师不布置课后作业,那么作业设计和布置要能激发这部分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希望通过分层次和自主选择性作业,为这部分学生设计适宜的作业,尽可能地让这部分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变“被动”为“主动”
表1作业设计学情调查
从问卷调查第4项可以了解大约 73.7% 的学生能够接受每天时长为30分钟以内的数学书面作业,这也是“双减”政策下初中学生数学科合适的书面作业量
从问卷调查第5项可以了解学业前 60% 层次的学生对挑战性作业的选择率( 66.7% )显著高于学业后 40% 学生(129% ,印证了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中任务难度适配认知水平的核心原则.
从问卷调查第6项可以了解学生能接受统一标准化作业和个性化分层作业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
从问卷调查第7项可以了解 80.7% 的学生认为作业质量对提升学业成绩是有影响的.
从问卷调查第8项可以了解作业设计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还是有所影响的,作业时长和难度超过学生心理能接受的会降低学习兴趣,有针对性的分层次作业能提升学习兴趣
以上问卷调查数据,为初中数学教师思考如何做好作业的设计以及采用怎样的作业布置方式符合学生心理机制,起到决策性指导作用.
2.2基于心智适配导向的校本作业设计
2.2.1理解作业的意义
符合学生心理机制的作业应当有以下功能。(剩余417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