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小学听评课的实施及启示

—基于26场听评课活动的实录分析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 听评课作为一项教研制度源于我国的本土实践,可追溯至民国时期的“教学批评会”。随着史料的不断挖掘,一批高质量的听评课文字实录问世,对当前审视和解决中小学听评课问题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本研究通过词频分析、描述统计和文本分析等方法,对民国时期26场听评课活动实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时听评课遵循一定的学理依据,评课者高度关注儿童兴趣和教学效果;不同身份参与者的关注点存在差异;听评课实录反映出教育工作者对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和认识;当时的师范生和在职教员具有强烈的教学热情,听评课水平较高;听评课活动在教学理论、学科认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四个层次上促进了参与者专业认识与教学能力的提升。(剩余8771字)

目录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