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胜泉:失衡的人机协同,会引发“认知失能”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打开文本图片集

随着DeepSeek等人工智能的讨论度、使用度越来越高,“认知外包”“认知卸载”等词汇也迅速进入大众视野。2025年开学伊始,不少学生的寒假作业呈现“AI化”,引起广泛热议。人工智能对教育领域的积极影响无疑是深刻的,但于学生而言,如果直接越过思考过程,习惯性地使用人工智能即时获取知识和问题解决方法,这种浅显的人机协作将对他们造成何种影响?在人工智能强大的算力面前,如何找回学生因思维惰性而渐次失落的主体性?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都适合人工智能参与吗?带着以上疑问,《教育家》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剩余4269字)

目录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