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思维体验,发展关键能力

——以“与圆有关的概念”为例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专题复习课要充分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圆有关的概念”这节复习课,以问题驱动指引学生的思维,通过“问题情境,引发思考;问题拓展,搭建框架;问题延伸,发展能力”三个环节,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

关键词:思维发展;关键能力;数学品质;解题教学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不难发现题目均构思精巧且思维含量高,注重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因此,专题复习课的定位就要着力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关键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科学地选编复习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在2022年无锡市初中数学教研活动中执教了一节“与圆有关的概念”复习课,现就本节课如何以问题驱动指引学生的思维做回顾与思考,与同仁交流.

1 教学实例

1.1 问题情境,引发思考

引例 若AB=5,BC=3,求AC.

生1:2.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点C 在线段AB 上,AC=2.

师:有没有不同想法的同学?

生2:8.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2:点C 在线段AB 延长线上,AC=8.

学生的回答超出笔者的预设,根据回答,笔者启发学生再思考有没有其他情况.

生3 补充:△ABC 是直角三角形且AB 边为斜边时,AC =4.(笔者顺势请该生板演作图,如图1.)

追问:BC 的位置确定吗?

笔者动手演示,学生意识到BC 位置不确定.笔者继续引导:这样的点C 有多少个? 学生回答:无数个.这时强调AC 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取值,而是一个范围,最后引导学生给出点C 的轨迹:以B 为圆心,BC长为半径的圆(如图2).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在质疑情境中学生从特殊走向一般,再从一般走向特殊.既复习了圆的定义,又感受了运用确定性思维进行数学化思考的方法.这种创新概念复习的方式切实关注学生的思维体验,比直接让学生回忆概念,再用其解题的传统方式更能让学生达到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1.2 问题拓展,搭建框架

问题1 这张图(图2)清晰地呈现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 如何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问题2 类比,直线与圆又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问题3 若在直径上取点D ,大家能作出过D 点的圆的最短弦吗?

学生通过板演作图和计算,感悟垂径定理的作用,如图3.

问题4 既然垂径定理涉及弧,那么弧的度数又与什么有关?

问题5 当∠EBN =72°时,求∠EMN 的度数.

学生通过计算回顾圆周角定理,如图4.

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回顾圆的中心对称性和旋转不变性,进而得到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复习课是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既要顾及基础知识,又要提高思维含量.因此,笔者通过设置有序的问题串,把“知识线索”转化为“问题线索”,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思维导图(如图5),进而从知识结构的视角实现思维的优化.

1.3.2多题一解,让发散走向集中良好的思维品质除了要有发散性思维,集中思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集中思维以发散思维为基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接下来笔者在问题的本质上做延伸,促使探究更深一步,引领学生的思维更进一步.

追问1:若将变式2中的条件BD=1换成sinA=45,其余条件不变,求DE 的长.

学生对正弦条件有点无从下手,笔者适时引导.

师:正弦是什么图形里有的?

众生:直角三角形.

师:那么∠A 所在的直角三角形有没有?

学生恍然大悟,意识到需要构造直角三角形,进而利用正弦定义建立方程求解.

教学中,笔者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和思考,直至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本质.

追问2:若将变式2中的条件BD=1换成S△ABC =10,其余条件不变,求DE 的长.

笔者在巡视中发现多数学生愁眉紧锁,说明他们不善于转化条件.于是启发学生思考:已知三角形的边长和面积,能确定什么? 学生意识到面积条件可以转化为高,然后梳理出如下思路.

师:若是作AC 边上的高BM 呢?

生7:△AHO∽△AMB,如图14.

总结:题目的背景没有变化,条件一直在变,但是面积条件本质上还是∠A 的正弦值,所以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关注变中不变,即万变不离其宗的思考方法,这样才能得到从一题多解到多题一解的训练提升.

设计意图:追问1和追问2是对变式2条件的稍加改变,问题看似没有关联,但解决途径是一致的,目的是利用多题一解的训练,帮助学生感悟基本图形,感知问题的本质,提炼解题思想和方法,让思维从发散走向集中,提高综合应用的能力.

追问3:若将变式2中的条件BD =1换成BC =6,其余条件不变,求DE 的长.

鼓励学生课后探索.

2 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2.1 思维诱发,需重视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能力是最基础、最关键的学习能力,而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学会审题.审题并非将题目诵读一遍,而是在读题时抓住“题眼”,即试题的核心与重点,从而看透问题的本质.作为教师,应认识审题的重要性,舍得花时间精耕细作,让学生经历“怎么做—怎么来的—怎么想到的”思维提升过程,教给学生审题技巧,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审题能力与解题能力将得以大幅度提升。(剩余505字)

目录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