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蕴思辨 情理撼人心
——以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部分篇目为例
摘 要 区分“诗意思辨”与“逻辑思辨”的不同,并以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中的部分课文为例,分别从文化起源、诗性阐释和文学拓展三个角度,解读 “诗意思辨”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关键词 诗意思辨 文化起源 诗性阐释 文学拓展
虽然学界一直流行“中国人的思维擅长直觉、悟性、感性思维,而理性、具象、量化思维能力比较弱”[1]的说法,但较弱的主要是指国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正如朱光潜在《诗论》中所说的“中国人的心理偏向重综合而不喜分析,长于直觉而短于逻辑的思考”,其中最要害的在于逻辑和数学思辨能力的匮乏,而基于形象思维的“诗意辩证思维方式”(笔者将其称为“诗意思辨”)却并不少见。(剩余407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