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差不多”怪圈,释放童年正能量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没有人生来就愿意放弃对优秀和美好的追求,每个孩子都渴望父母温暖的爱和支持,希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和欣赏。当孩子遭遇了“差不多”行为的陷阱,如何调整教育策略,陪伴他们调适心态,找到适合自己的做事方式?且听教育人的建言献策。

◎《教育家》:面对家长的高要求,应如何与其沟通?学校和教师如何开展教育活动,减少“差不多小孩”出现的概率?

朱晓红: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还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都应该聚焦这一区域。(剩余3106字)

目录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