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分享

让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中彰显魅力


打开文本图片集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中彰显魅力,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热爱之情,并继承和发扬下去?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在教材中寻找优秀传统文化素材

我对北师大版小学阶段的数学课本进行了梳理,发现每一册的课本中都穿插有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如,一年级上册的认识数字“10”(引用诗句“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古人结绳计数、关于日晷的练习题(利用太阳照射的影子计时);一年级下册中的七巧板(我国古代的一种由七块板组成的拼图玩具)、九宫格与十六宫格等填数游戏;二年级上册中的图形的变化(起源于我国古代历史悠久的剪纸艺术)、认识人民币(让学生知道革命领袖周恩来如何巧答记者问)、华容道游戏(三国人物故事)、“竹蜻蜓”玩具、乘法口诀(我国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古时叫“九九歌”);三年级上册中的认识年月日(民间拳头、歌谣分辨大小月)、“小数”名称的由来(由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提出,世界上最早表示小数的方法出现在我国)等;三年级下册中的认识轴对称图形、认识分数,用算筹表示分数;四年级上册中的古代计数方法、中国算筹数码、《九章算术》关于正负数的记载;四年级下册中的刘徽《九章算术注》关于“小数”意义以及方程解决问题的记载;五年级上册中的“鸡兔同笼”古代典型数学问题;五年级下册中的分数乘法中提到《庄子·天下》中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分数大小比较练习题融入《西游记》故事之中;六年级上册中圆的认识提到《墨经》、太极图,圆周率的历史提到《周髀算经》、祖冲之,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六年级下册习题中出现古代的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沙漏等。(剩余2792字)

网站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PDF下载),如需保存文章,可以选择【打印】保存。

畅销排行榜
目录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