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效果比较及教学设计启示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究竟如何,尚缺乏深入的量化研究。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供给”“需求”“能力”三种模式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创造力的影响。研究结论为教育管理者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优化创业课程体系及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意愿;创造力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双区’驱动战略背景下粤港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模型构建及培养路径研究”(2021GXJK256);2020年度广东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翻转课堂模式设计与实践”(2020310)

[作者简介] 侯 飞(1975—),男,湖北武汉人,管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创新与创业管理及教育研究;粟 郁(1975—),女,湖南长沙人,经济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创新与创业管理及教育研究:祁明德(1965—),男(藏族),甘肃武威人,管理学博士,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创新与创业管理及教育研究;汤耀斌(1999—),男,广东梅州人,硕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研究方向为心理与行为大数据。(剩余6485字)

目录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