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诗教语文”大有可为

——访“诗教语文”团队主持人郭剑波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打开文本图片集

记者:郭老师,距离上次采访已经三年多了,这三年里“诗教语文”有了哪些新的进展?

郭剑波:这三年里,我们对“诗教语文”进行了系统梳理,界定并丰富了“诗教语文”的含义,在践行“诗教语文”中实现了理念的升级和完善。我们发现,“诗教语文”的基本特性是文化性、思维性和审美性;“诗教语文”的价值意义是释放儿童的天性,强化学科育人的作用,顺应时代的使命;“诗教语文”的根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诗教语文”的本质是让诗性思维“可看”“可感”;“诗教语文”的追求是重拾审美文化;“诗教语文”的境界是回归语言,在“读”的境界中厚积语言,在“悟”的境界中描述语言,在“慢”的境界中等待语言,在“导”的境界中生发语言,在“写”的境界中创生语言;“诗教语文”主张实施的环境是教师具有诗心,课堂具有诗意,管理具有诗性。(剩余4891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