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体”原则下的长调词教学

——以《声声慢》为例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语文教学借鉴苏联凯洛夫教学理论,将语文课本变成字、词、句、段和篇的烦琐拆解过程,程式化的拆解将文章一刀切。语文课程改革又引用西方文学的四分法,将中国的文章之学复杂文体传统和文体本位之美消解,语文教学逃不出机械三段式的教学模式,陷入了一个看似很符合逻辑的教学误区,并没有从文章辨体的角度指导教学。辨体论认为,“文各有体,每种文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性、表现手法与艺术规律”(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辨体的功能主要是用为文章创作的规则,而诗词的形制相对最为稳定,尤须以此为前提”(唐定坤:《“辨体”原则下的古诗词教学》,《语文建设》,2021年第19期),总结起来,辨体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从文体的审美特性、艺术手法方面对文体进行辨别并最终指向于创作的理论。(剩余5540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