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人物形象建构:从认识走向认同

——以《刘胡兰》一课的教学为例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效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精神底色的沉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第一学段要“激发对革命领袖、革命家、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低年段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他们往往从具体言行出发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感知其精神特质。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很好地进行引导,学生对革命人物形象的建构就会标签化,难以触摸到“信念高于生命”的精神内核。(剩余2741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