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干预的 “守”与“疏”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打开文本图片集

破解“威胁式表达”背后的求救信号

当学生以极端行为作为谈判筹码时,其本质是用错误的方式表达未被看见的需求。班主任需要从激烈的情绪中捕捉3个核心信号:被接纳的渴望、被理解的诉求、对归属感的需要。

当小明紧擦栏杆的手指关节发白、脖颈青筋暴起时,这些肢体语言远比“跳楼”的威胁更真实。此时需要关注3个方面:一是肢体呈现的防御姿态,如蜷缩身体、双臂交叉;二是面部微表情,如瞳孔扩张、嘴角抽搐;三是异常生理反应,如过度换气、颤抖等。(剩余1802字)

试读结束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