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服务模式的本土化创新与实践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一、起源与转型:从个体服务到社会治理的范式升级

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早期个体服务模式聚焦特定心理问题人群的个案咨询,虽在心理健康普及中发挥基础作用,却难以回应城乡结构变迁、代际关系重构等复杂社会心态问题。

2017年“心理茶馆”的定名标志着服务理念的系统性升级:在服务框架上,突破传统医疗模式,将心理服务纳人社会治理全局,通过心理建设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耦合,形成“心态监测一情绪疏导一矛盾化解”的闭环机制,既关注个体心理调适,又通过群体心态分析为治理决策提供支撑;在文化载体选择上,萃取传统茶馆“社会镜像”的文化特质,将心理咨询从专业机构的封闭空间迁移至充满烟火气的公共场域,以泡茶仪式、品茗氛围等日常场景消解心理防御,使“以茶叙心”成为契合本土情感表达习惯的疏导方式,增强服务的文化亲和力;在服务范畴上,将服务对象从“有明确心理问题人群”扩展至全体社会成员,目标从“疾病治疗”升级为“心态培育”,通过常态化茶话会、心理科普等活动,为不同群体提供压力缓释与积极心态塑造服务,与社会治理现代化需求相契合。(剩余3082字)

目录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