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S-I"模式赋能职初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探析
【关键词】"G-U-S-I"模式;职初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5)22-0026-04【作者简介】,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上海,200125)德育教研员,高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的专业成长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规律,职初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关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奠基工程
一、国内外职初教师培养路径梳理
1.国外:建立职初教师成长培养路径
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可以发现:美国于1987年成立州际新任教师评价与支持联合会(INTASC),1992年制订职初教师职业资格基本要求,2002年修订为职初教师的十项标准1;新加坡制订了“师范毕业生能力框架”2;英国制订了合格教师(新教师)专业发展标准3;日本制订了“新教师评价体系”[4]
2.中国:鼓励自主探索基于区域和学校的教师培养路径
2018年发布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规定新教师需要接受人职(准人)教育,推行集中培训和跟岗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2011年起,上海实施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探索区域层面支持职初教师核心能力发展的策略与方法;广西、北京、天津等地持续优化职初教师培训的管理和考核。(剩余469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