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评论

北京文艺评论

2025年05期
  • 收藏
收藏成功
微博 空间 微信

类型

半年刊

类别

定价
促销信息
全年订阅更优惠!
¥25.00 ¥15.00
目录

访谈

朝向太空,朝向未来,朝向硅基时代的人与艺术
易丹:我们还是从你的艺术卫星说起。艺术卫星项目应该是你最新的项目是吧? 徐冰:对,算上我们在发射的第一颗艺术火箭,到现在已经有五年了。那次发射虽然失败了,但是从那以后很多火箭公司和卫星公司就知道有这么一帮人把太空科技和艺术结合起来弄东西,后...
附录一 艺术家徐冰年表
1955 生于重庆,祖籍浙江温岭(今温岭市)。 1956 随父母移居北京,父亲徐华民和母亲杨时英都在北京大学工作。 1962 入北大附小。参加学校美术组,受到美术老师孙巨力的特别栽培。 1966 “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全面停课。 父亲被打...
附录二 易丹简历及主要作品
1960年生于四川省汶川县,1977年高中毕业后,在四川省马尔康县成为下农村接受再教育的“知识青年”。 1978年2月,通过“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进入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82年3月毕业,获文学学士,并留校任教。 1982年12月...

现场与立场·重提“论坛时代”

论坛时代的文学
这个专题是去年十一月“上海一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上海站)的部分成果。本期工作坊由复旦大学中文系金理教授召集,议题是“回望论坛(BBS)时代的文学”。网络论坛时代的文学,发生在世纪之交网络文学草创期。但如果当事人不回忆不讲述,后起的网络文学...
世纪之交的诗江湖
刚才何平教授说,中国当代诗歌的样子是被互联网塑造出来的。我觉得这个说法特别对。中国新世纪的诗歌,确实是从BBS开始,从BBS时代开始,中国当代诗歌就形成了写作和交流的互联网现场。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叫“世纪之交的诗江湖”,我也是“诗江湖”BBS...
回望论坛时代的写作
1995年,我在北京鲁院进修,在中关村的街角,看到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一句话: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两年后,我买下平生第一台电脑,当年的电脑,先要打一串DOS命令符,才能找到自己的文字。后来有了Windows,也有了网络,虽...
来自论坛的馈赠
我读中学时互联网尚未普及,直到2000年暑假开始上网。在那之前所有资讯的获取来自于期刊、书店、电台广播和电视电影。家里安装网线之后,崭新的世界突然扑面而来。 我其实是先从书本中知道了网络和论坛的存在。99年无意间在书店里买到顾湘的一本小说,...
“黑锅” 里的微光:小议论坛时代的遗产
2002年的中文互联网世界,与前后数年一样充满了变动,文学网站的鼻祖“榕树下”被拥有者卖给了贝塔斯曼,完成了初次变现;博客作为一种新的内容载体,随着“中国博客网”的建立被介绍给了国人;门户网站三巨头搜狐、新浪、网易也在这一年底首次宣布实现盈...

北京来信·复调“新京派”

“地方”何以成为有效的认知工具
“解放过去”,换句常用的说法,就是重新发明传统,有选择、有策略地去激活、重组历史资源,以期寻求自我的位置与认同感,并参与进未来的文化建设。 近年来,“新东北”“新南方”“新北京”“新浙派”等不断生产着的概念集群引发了众多关注,引领与形塑着当...
新京派散文的变调
所有的唯唯诺诺、故步自封,都被弃之脚下,代之而来的是精神的高蹈,那些词语灵光闪动,不语俗谛,仿佛思想的风筝,我们须抬头方可见到。 本文所写的四位作家,是否属于新京派,可能存在争论。用一个固定的概念来形容有差异性的人,大概会简化我们的认识,所...
“西窗”以外的风景:从京派到新京派
一 “京派”“海派”论争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桩公案。1933年10月,沈从文在引发这场论争的《文学者的态度》一文中,批评的是他眼中当时文坛上普遍存在的不严肃的写作态度,并未特别针对某一地域。在上海作家杜衡发表自辩式的《文人在上海》回应文章后,...
在京派、京味儿与新北京作家群之“后”
一 “新京派”的“新”首先是相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京派”而言的,对这一概念做出重要的创新阐释的是学者孙郁。他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这一概念,认为学界与文坛“复活了20世纪30年代旧京派的某些传统。那时候的端木良、汪曾祺、张中行、季羨...

文艺立交桥·《长安的荔枝》

主持人语
2025年,根据马伯庸小说《长安的荔枝》改编的同名话剧、电影、电视剧相继亮相,一度成为现象级的文化热点。本期“文艺立交桥”专辑邀请三位青年学人,从不同角度探讨小说《长安的荔枝》及改编后的同名影视剧作。《当“轻阅读”接住历史的重量——〈长安的...
当“轻阅读”接住历史的重量
这种接受美学的转向,叠加网络文学与大众娱乐媒介融合后形成的紧凑化、光影化特征,极大地催生了文学褪去厚重外壳的文本变革紧迫感,也使其自然呈现出所言说的“轻逸”特质。 1985年,作家在罗马宅第的植物园中奋笔疾书,为即将进行的哈佛大学“诺顿讲座...
荔枝三重物性的叠合与绽放
电影《长安的荔枝》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历史小说,在电视剧版率先播出一月有余,观众已经对其故事内容较为熟知的情况下,大鹏执导并主演的电影版本在大家的观望情绪下取得了较好的口碑与票房。一颗颗小小的荔枝何以在今夏爆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不只作为美味鲜果...
“荔枝”的跨媒介旅行:论剧版《长安的荔枝》的改编策略
复调小说理论首先是由巴赫金在研究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基础上提出的,“他借用了音乐学中的术语‘复调’,来说明小说创作中的‘多声部’现象”。而影视的复调叙事是在非线性时空下展开的,并呈现出“多声部”的特征。 2025年,由马伯庸历史小说...

多维经典

“通俗”何以“经典”?
本期的主题是“通俗经典”。“通俗经典”这个词,看起来很矛盾,经典处于庙堂之高,通俗居于江湖之大。若是在二三十年前,这个词组是很难成立的。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中国大众文化市场的兴起与扩张,对彼时在商品化市场化大潮中逐渐边缘化...
江湖与赛博朋克:金庸与吉布森政治哲学的一种比较
1.新自由主义与两种世界观的诞生 江湖与赛博朋克,是两种世界观,两种政治哲学:一个退后,向秘密社会去,向山林深处去,那里有酒,有剑,有宗派谱系;一个坠落,向钢铁森林去,那里有霓虹,有乱码,有身体改造,有穿梭于虚拟现实的骇客。二者皆是庙堂之高...
当嬉皮士转身为侠女
多维经典 让流浪的足迹 在荒漠里写下永久的回忆 飘去飘来的笔迹 是深藏的激情你的心语 前尘后世轮回中 谁在声音里徘徊 痴情笑我凡俗的人世 终难解的关怀 ——《追梦人》 偶然地,听着一首悼念三毛的老歌,刷“小红书”时,我看到一个生活美学博主晒...
重勘“《幻城》现象”:媒介转型与代际寓言
2002年第10期的《萌芽》杂志封面一改往常明快活泼的色调,选择黑白图片为背景,数朵百合盛放在夜色之中,花蕊低垂,尤为触目,底部则是粉色加粗的黑体字“幻城”。翻开目录,紧随其后的便是这一短篇小说。它以虚构的幻雪帝国为舞台,讲述了两个皇子的流...

新学人·存在之谜

存在之谜: 侦探推理叙事的浪漫与现实
一、作为元叙事的侦探推理 时隔多年,我仍忘不了人生中两个极为喜悦的时刻。 一是曾瞥了一眼大学室友的香皂,就说出他洗手时哪只手在上。二是曾通过电话里的声音,准确猜出素未谋面者的发型身材。 对方那种“你怎么知道!”的表情带给我巨大、连绵的愉悦感...
我偏爱读推理的荒谬,胜过……
悬念带来的愉悦感,是一种向前倾斜的感觉。 王小波发出中国文学缺乏有趣、需要有趣的呼呼,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那时,仿佛是对某种政治性厌倦的反弹,除了感官与欲望的进发、冷峻的反思、繁琐的日常,纯文学的作家们也向侦探小说的“有趣”借起东风。...
从舶来到“扎根”
一 在2023年至2024年间,我对13位中国悬疑推理领域的代表性作者进行了访谈。这些作者跨越本格解谜、法医刑侦、硬汉侦探、历史悬疑、幽默推理、密室犯罪与谍战想象等多种类型风格。同时这里的“作者”并不限于“小说家”,而是拓展至话剧导演、电影...
中西推理游戏流变史论
一、中西推理概念小史 推理的思维基因深植于人类文明的早期。在古希腊语境中,推理的雏形可追溯至“λoyos”(logos)一词,其原义兼指“话语”与“规律”,暗含通过语言逻辑把握世界秩序的思维倾向。亚里士多德在《前分析篇》中构建的三段论体系,...

作家批评

三三小说的一个叙事场域
这些作品聚焦生活诸多不起眼的缝隙中,那些难以避免的、繁杂的、盲目的、琐碎的、给人带来隐秘痛苦的恶意,使其成为这批小说的隐秘内核。因琐碎且隐秘于日常,我们姑且称这种恶意为“生活之恶”。 法国思想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场域”(Fiel...

书与山河

中国学派的文本解读学
孙绍振是当代学界的一个“异数”,一个倾心于文本细读的著名学者,也是文学理论批评领域的旗帜性人物。他长期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属于“学院派”一路,但他的文章从来就没有条条框框,更不会以四平八稳的面自示人。他今年已90罗高龄,但学术的信仰和坚定...
《巨鲸歌唱》:为了写作的写作
因为过多地涉及人性深处的冷酷与绝望,《巨鲸歌唱》更像一种笼罩死亡气息、具有哲学意味的文本。现实的残酷性和毁灭性使她以穷尽自我及自我意识的方式发出基斯洛夫斯基式的宗教与伦理学式的追问。 一个文本修辞主义者的哲学 《巨鲸歌唱》,让我想到波兰电影...

诗歌共时体·纯诗之外

纯诗之外
主持人语 自新诗伊始,诗人关于“纯诗”的想象和讨论不绝于耳。中国古代诗论中不乏诸多“纯诗”的磷火和影子,而它真正作为严格问题被提出,要数穆木天、李金发、梁宗岱等早期象征派诗人。尤其是梁宗岱,他的“纯诗”论源于法国诗人瓦雷里的精妙玄思,落地于...
惟诗而已:杨牧论
在回忆散文《山风海雨》里,杨牧(1940—2020)带着一种温情与陶醉记述了自己少年时与文字的邂逅:“文字本身的魔力在那一知半解的时代已经植根于我心臆之中;我喜欢快速逾越成型的字句,想象自己刹那已经把握到其中的意义,将它搁置一边,努力寻找最...
纯诗札记
自波德莱尔、马拉美、瓦雷里,至今的“纯诗”,主要谈论诗内容的纯粹性。此纯诗非彼“纯诗”。时代、社会、道德伦理以及一切物、事的碎片,乃至最小的一片、一念,都是材料,不是诗的内容,也不是纯诗探讨的范围。纯诗探讨语言的诗性结构。 正文 1.诗诞生...

艺术场·艺术与人工智能

艺术与人工智能
主持人语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普遍接入日常生活,所有的领域似乎都在经受人工智能的洗礼。本次“艺术场”聚焦“艺术与人工智能”,将以上下两期栏目,邀请艺术家、策展人、思想者,共同加入这场正在不断深入的对话——当生成模型进入图像、音乐与文本实践,提...
艺术的衍化与人工智能
一、局中人面前的迷雾 距今恰好一百年以前,无论音乐还是美术,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至少当时的人们认为这变革是前所未有的:音乐突破了既有认知与审美本能中似乎最为理所应当的调性体系与节奏结构,而美术中的形式、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也都发...
人工智能为何无法创作艺术?
原文于2024年8月31日刊载于TheNewYorker。 1953年,罗尔德·达尔(RoaldDahl)发表了短篇小说《伟大的自动语法生成器》(TheGreatAutomaticGrammatizator),讲述了一个心怀作家梦...
特德·姜对人工智能艺术的看法是错的
其观点具备真实性但缺乏革命性。 原文于2024年9月5日刊载于TheAtlantic。 过去两年内,全球艺术家和作家投入了一场关乎生存的斗争。ChatGPT和DALL-E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程序建立在窃取人类创作成果的基础之上,而这些机器又威胁...
伟大的自动写作机还是特德·姜的误会:再辨人工智能与艺术
引子|从两篇文章出发的讨论 2023年,科幻作家特德·姜在《纽约客》上曾经撰文《ChatGPT只是互联网的一张模糊图像》,将大语言模型比喻为“网络上的一个模糊的JPEG文件”(意指一种有损压缩)1」,《大西洋月刊》的编辑Matte...
人工智能的(无)能
艺术场艺术与人工智能 一、相信的(无)能 关于人工智能,我时常想到一段反复出现在前卫摇滚乐队KingCrimson最后的录音室专辑《The Power to Believe》的短诗[1]: 图1King Crimson《The Powert...
相关杂志
订阅全年后,您可享受以下权益
①该本杂志即日起至未来1年内所有更新电子版杂志的使用权限;
②赠送该杂志的部分往期的杂志的使用权限,有效期1年。

全年订购价格: ¥90.00

订阅全年
--%>

登录龙源期刊网

温馨提示:

1.点击网站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账号充值

2.充值金额可以选择30,50,100或500元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杂志或文章

还没有龙源账户? 立即注册

购买杂志

北京文艺评论

杂志价格:¥15.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购买杂志

北京文艺评论

杂志价格:¥15.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去充值
monitor
客服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