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评论

北京文艺评论

2024年02期
  • 收藏
收藏成功
微博 空间 微信

类型

半年刊

类别

定价
促销信息
全年订阅更优惠!
¥25.00 ¥15.00
目录

访谈

以未来视角看待历史和现实
时间:2024年8月31日 地点:北京泰康之家养老中心 杨庆祥(后文简称“杨”):钱老师您好,很久没有见到您了。2008年我做过一次您的访谈,主要谈的内容是20世纪中国文学和80年代的重写文学史的思潮,后来您参加了我的博士论文答辩并担任答辩...
附录一 钱理群学术年谱(1939—2023)
1939—1960年 从出生到21岁,主要是学习、成长阶段。5岁上学,先后在中央大学附属小学,上海愚园路小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中学学习。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58年,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1960—1978年...
附录二 钱理群著作及编纂目录
著作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与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合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8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修订,2016年3月二次修订。 2.《心灵的探寻》,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7月;北京:北京大...

前沿

重提“全球南方”:词语内外
最近两年,“全球南方”一词在国际舞台上到处飘扬。2023年底,一直专注于报道重大金融事件的英国《金融时报》,将“全球南方”一词评为年度全球“热词”,但却又无奈地暗示这是“一个地理上模糊但又能引起情感共鸣的术语”。[1] “全球南方”在西方世...

现场与立场·争夺“地方”

发现地方/争夺地方/创造地方
文学的地方发现是现代中国的重要事件。 1919年4月《新青年》发表鲁迅的《孔乙己》,小说开篇写到:“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不同即地方性的差异。鲁迅小说涉及的地方不只有鲁镇,还有未庄和S城,等等。鲁镇、未庄和S城等不同的地理空间...
作为方法的“地方”
2021年,我们在《南方文坛》开始大张旗鼓做“新南方写作”这个概念,自觉地对文学地方性议题做出系统性的理论阐述。我当时重点关注的是当代中国以至世界之“南方”的复魅,以及经由文学的赋形过程。与既往的地方性书写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南方”开始被视...
“新南方”乡愁:《金墟》的文地互释
Nothing is miserable unless it has feelings. A ruined house is not;man alone is miserable. ——Blaise Pascal 熊育群的长篇小说《金墟》自...
空洞的“地方”,以及沦为一种空谈的“地方文学”研究
从写作者的角度来说,应该没有一种所谓的“地方写作”,一个作家可能会说自己是哪个地方的作家,但相信没有哪位作家会标榜自己是属于某个地方的写作。因此,所谓的地方写作,更大程度上是研究者一种“一厢情愿”的研究行为,或者研究方法。就像我自己长期以来...
“向前看,别回头”
必须致歉的是,来自网剧《漫长的季节》最后一个场景中老年王响对中年王响喊出台词的这个题目,已经由黄平对本剧的剧评使用过了。黄文的副标题为“《漫长的季节》与普通人的救赎”,文中提出,为“应对作为东北叙事起源的‘创伤’”,本片“以‘救赎’取代‘复...

北京来信

探寻北京文脉
本期“北京来信”的关键词是“文脉”。“文脉”意为文化根脉、精神命脉,既指向由古至今的历史积淀,又深植于特定地域的风土民情,因而有着鲜明的时空维度。站在崭新的历史关头,我们尤其需要深潜于“文脉”之中,再度定位与体认“北京”这方枢纽式的存在,激...
文脉谱系与文学想象
中华大地五千多年的历史涵养与文化底蕴,铸就了奔涌不息、绵延不绝的中华文脉。这条承接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的文脉谱系跃动在幅员辽阔的华夏土地,其中复杂、多样的文化支流汇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谱系,孕育、生长出了风韵各异、形态多样的文学作品,形...
发现边缘和重述历史
一 有人问我,怎么突然想起要搞北京书院?说起来也不突然。很多年来,我们谈到北京文化,说得最多的,无非故宫、天桥、胡同、会馆之类。不是说这些不该说,而是觉得其中缺了点儿什么。细想起来,有一个群体,人们似乎很少提到,即生活于北京地区的士人和士大...
“京津冀”一体化视野下话剧生态建构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构成了北京、天津与河北地区剧坛生态的文化驱动,并以编创群体重组、精品剧目打造与戏剧节庆主办等不同方式持续推动着三地演剧形态的整体改变。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到“京津冀文化一体化格局”铺展,三地充分依托“京津...

文艺立交桥·《庆余年》

主持人语
提到网络文学IP改编,《庆余年》是不得不说的经典案例。早在2007—2009年连载期间,《庆余年》就获得了千万级阅读量,让作者猫腻由此步入网文“大神”行列。2019年改编剧播出,更是叫好又叫座,2024年第二季开播前,就已有超过1800万用...
前往“人间”的两条道路
网络文学大神作者猫腻的小说《庆余年》(起点中文网,2007—2008)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已分别于2019年和2024年播出两季,凭借出色的收视与口碑,成为男频超长篇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作品中少有的成功范例。《庆余年》影视改编的成功,既取决于小说原...
《庆余年》:余烬如何重燃
电视剧改编的成功,使《庆余年》(2007—2009)小说的影响力大为拓展。此后,《庆余年》的文字世界与影像世界便浑然一体。本文无意逐条对比分析《庆余年》从小说到电视剧的改编情况,而是将影视改编视为跨媒介揭示小说世界缝隙的创造性实践。借助这些...
从男频到大众:《庆余年》IP改编中的女性形象
尽管《庆余年》原著小说在网络连载的2007—2009年间,已经收获了超过2000万点击量、各种评奖活动的“年度最受欢迎作品”,亦成为作者猫腻从人气作者到大神作家的“封神之作”,但十年之后的2019年,《庆余年》改编剧第一季播出之前,没人能确...
附录《庆余年》IP传播史
2007年5月1日,作者猫腻在起点中文网开始连载《庆余年》。 2007年7月3日,《庆余年》登上起点中文网首页热点封面推荐,这是起点对网文作品最高级别的推荐宣传位。《庆余年》于连载中共计五次获得首页热点封推。 2008年5月31日,《庆余年...

新学人·“键与屏”

“键与屏”:电子时代的文学媒介问题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陆游 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个假设:给无数只猴子无数台“打字机”,再给它们无限的时间去随意敲打,总有一天它们能打出一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 这个假设我在2022年9月的一篇文章里引用过,彼时还有两个月ChatGP...
线性写作与非线性写作:笔、打字机与键盘的区别何在?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谈道:“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通过物质的力量来摧毁。”打字机的发明正是一个充满戏谑感的例证。虽然打字机的概念在19世纪前就已经存在,但直到1868年,美国发明家克里斯托弗·拉...
“老作家”与“新媒介”:谈莫言公众号的对话性写作
数字化时代,文学与新媒介的融合已然不可逆转。近年来,年近古稀的诺奖作家莫言频频使用新媒介,在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发布作品,使中国当代作家和当代文学呈现出别出心裁的形态与样貌。技术语境下,传统意义上的“写作...
技术主义写作时代的写作者意义
一 技术对文学性的生成和解构 技术主义写作时代的来临,带来对“文学即人学”这一固有观念的颠覆性挑战——当文学想象世界的创造权力不再为肉身之“人”所独有时,技术浪潮中写作者之于文学的意义面临着新的挑战。 “人”之于文学艺术的角色发生了两重倒转...

视界

从她者之声到时代主流:法语文学年度动态述评
2024年7月26日晚上,巴黎奥运会开幕式沿塞纳河盛大举行。光影交错之间,数部法国文学作品出现在了全世界观众的眼前。在拍摄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短片中,从18、19世纪的《危险的关系》《无言的抒情歌》到当代作家的《性与谎言》《简单的激情》,不同...
天涯元不须重译
1.桃源如梦 许多年来,阅读、翻译、旅行、写作就是我的生活。当然,翻译韩国文学还是生活的重心。翻译既是工作,也是学习的过程。我在一部部作品的阅读和翻译中认识韩国,认识朝鲜半岛。如果说韩国文学是一面镜子,那么镜子里有韩国的历史和现在,也能从中...

作家批评

一场南迁,百年沉浮
一、萦绕在心头的执念 阿根廷作家萨瓦托说:“你写作的内容必须是萦绕在你心头的执念,是多年以来从最黑暗的地方一直纠缠着你的东西。” 2010年,在郑欣淼院长的倡导下,李文儒副院长任领队的“温故知新——两岸故宫重走南迁路”考察活动开启时,我对故...
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1 克尔凯郭尔在《恐惧与战栗》草稿版的题记中,引用了一组对话。 “写作吧”——“为谁写作?”——“为那已死去的,为那你曾经爱过的。”——“他们会读我的书吗?”——“不会。” 无论是为克尔凯郭尔向蕾吉娜传递的密信,还是为其中指涉永恒的抒情成分...

诗歌共时体·未来诗学

主持人语
2024年9月,联合国总部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未来峰会”。与会的世界各国领导人和政府首脑深入讨论了全球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和关键问题,并做出艰难抉择,为全球和平与繁荣铺平道路。改善全球治理模式和可持续性发展,促进数字化转型,保护人权,关爱...
当代诗的演进:从书写技艺到生命技术
王东东 今天上午的发言我有一个基本的感受,诗、小说和批评这三个领域都在谈论未来性和未来诗学,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振奋人心的事情,似乎终于有一种共同体的感觉。多年来,我们说要有一个学术的或者说诗的、思想的共同体,但其实我个人找不到这种感觉。培浩兄...

艺术场

天问2023:文明的互鉴——来自世界的报道
主持人语 “天问2023:文明的互鉴/Inter(World)View 2023: Mutual Learning of Civilizations”是中国美术学院95周年校庆“到源头饮水 与伟大同行”的核心学术活动。活动尝试将人类文明视为...
象思维、大小人文与学问共同体
“天问2023:文明的互鉴”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作为方法的“象思维”,涉及取象比类及其相关的旁通与感通;二是作为行动的“小人文”与“大人文”之间的交叉与连接;三是作为目标的“学问共同体”,即“天下学问”如何成为一种“共识/共时”,以作为我们讨...
并非冷漠的大自然:寻访马孔多
我们的风景本身就是一座纪念碑:其意义只能在深入挖掘中得以揭示。其中承载了所有的历史。 ——爱德华·格里桑《加勒比论述》[1] 陶西格之问 人类学家迈克尔·陶西格(Michael Taussig)在九十年代提出过的一个问题...
寻访呼捷玛斯
1920年在苏联成立的“呼捷玛斯”学校(英文:VKhUTEMAS,俄文:ВХУТЕМАС),直译为“国立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旨在为工业发展培养高水平的艺术家,为艺术技术的教育培养教员。呼捷玛斯作为20世纪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院校,是先锋派...
后现代世界中的西方文明源头
一、纯白大理石上的色彩 当今的世界是后现代的——这是一个必须接受的事实——而在探寻“后现代”究竟是何意义之时,我们却往往无法获得任何肯定的答案。其原因在于,自从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鼓动着科学乐观主义不断膨胀以来,人们在现代性的路上一直前进,似...
园林中的时间
园林是遗忘,是逃入洞天,是独遗于世。 园林是追忆,是回溯是重访,是隔岸相望。 园林是留存,诗词的碎片集,典故的多宝阁。 园林是诳骗,陌上花开,乐而忘返。 园林是假想,大梦一场,乌有之乡。 遗忘、追忆、存留、诳骗、假想……皆寄于时间,生于时间...
相关杂志
订阅全年后,您可享受以下权益
①该本杂志即日起至未来1年内所有更新电子版杂志的使用权限;
②赠送该杂志的部分往期的杂志的使用权限,有效期1年。

全年订购价格: ¥90.00

订阅全年
--%>

登录龙源期刊网

温馨提示:

1.点击网站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账号充值

2.充值金额可以选择30,50,100或500元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杂志或文章

还没有龙源账户? 立即注册

购买杂志

北京文艺评论

杂志价格:¥15.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购买杂志

北京文艺评论

杂志价格:¥15.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去充值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