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评论

北京文艺评论

2025年03期
  • 收藏
收藏成功
微博 空间 微信

类型

半年刊

类别

定价
促销信息
全年订阅更优惠!
¥25.00 ¥15.00
目录

访谈

批判态度应当是知识阶层的共同底线
一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 李浴洋(以下简称“李”):丁老师,不久之前围绕您的学术生涯进行的访谈令我印象 深刻。(参见《在荆棘之路上追寻“人性的审美”——丁帆教授访谈录》,《传记文学》 2025年第5期)感谢您的信任与邀约,我们将访谈继续进...
附录  丁帆论文、著作与散文集目录
论文 1. 《论峻青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文学评论》1979年第5期。 2. 《谈贾平凹作品的描写艺术》,《文学评论》1980年第4期。 3. 《中国工人斗争的悲壮史诗——重读〈火种〉》,《钟山文艺论集》1980年11月。 4. 《论茅盾...

前沿.重述九十年代

重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动能
一、创世纪、再回首:改革开放的历史节点与大众文艺的叙事难题 1978年的中国,以“创世纪”的姿态[1],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自1978年后的四十余年,中国经济以年均近百分之十的增长率在四十年内大幅提升,被认为是举世瞩目的“世界奇迹”。在此...

现场与立场.重提“人的文学”

AI整顿文学的时代
以现在的技术水平,并没有进入到所谓的“AI文学时代”,这是一个事实。注意到近年的文学时风,特别热衷以“AI时代”作为进入文学议题的引子,似乎不谈“AI时代”,无以言文学。但是,我们真正关心过“AI时代”和“AI文学时代”在哪里了吗?仅仅用几...
“人的文学”:作为人工智能时代文学的重要维度
当下,人工智能文学创作已从实验阶段迈向传播领域。各大网络文学平台每日接收海量AI稿件,自媒体空间亦充斥着机器生成的文本。尽管人工智能尚未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但及时审视其带来的冲击已成为文学批评界的当务之急。在探讨其利弊之前,须先厘清人工智能...
话语时尚与文学公共生活中的“人文” 匮乏
时尚和追求交流的语言相反,它玩弄交流,把交流变为一种无信息的意指,一种无目的的赌注。由此产生了一种与美丑毫无关系的美学快乐。那么时尚是某种交流的节日和过度的重复吗? ——波德里亚 根本上说,文学持续关注的是人的形象,关注的是人类行为的方式与...
人的文学
一 如果是AI,此刻它应该不会有这样的忧惧——害怕错误和溢出,害怕冒犯,害怕话语一旦成形落下生出的层层涟漪。 我将要在这里回答一个并不简单的问题。 可对AI而言,问题就是问题。为了避免回答得过于直接,只需再接受一行指令:“请委婉作答。”AI...

多维经典

当悬疑叙事成为 “主流”
“多维经典”栏目第三期,选择聚焦麦家的谍战悬疑作品。关于麦家,近年来 研究界讨论得更多的,往往是其转型后的书写童年与故乡之作。麦家早在 2016年便宣布要“告别谍战文学”,原因是“现在写谍战题材的人越来越多”。确实,正 是在麦家“告别谍战”...
新世纪中国谍战文学与文化症候
谍战小说与影视作品一方面是具备高度类型化特征的,其中悬疑的氛围、惊险的 事件、发现的程序、情节的反转等构成了其重要的审美机制。在这个意义上, 谍战文学和侦探小说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前者甚至可以视为后者的“子类型”。另一 方面,谍战文学又...
现代俄狄浦斯之梦:天才论的写法和功能
封闭空间中的天才悲剧是麦家新谍战小说的标签。本文结合精神分析学和现代性历史话语的阐释框架,分析其首部名作《解密》中天才主人公的呈现方式、叙事逻辑和文本隐喻,提出该文本有着超现实主义画家埃舍尔的错视画《瀑布》一般完美的欺骗性结构,其历史空间与...
“通俗”的潜能
一边因为作品的影视化而在大众文化领域声名鹊起,一边又被授予代表主流文学 标准的茅盾文学奖,麦家的亮相难免伴随着雅俗文学的又一波论争。而无论是麦家及支持他的评论家们强调他的作品并非类型文学,挖掘它们在思想和形式上的纯文学性;[1]还是站在这种...

北京来信

让“艺术” 成为我们的生存指南
2017年,在偶然的机缘下我参观了的展览“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现代美术实践侧影”,首次对这类“研究型策展”“议题式策展”真正产生兴趣。这份兴趣不只源于我当时的研究课题——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当代文学——与展览主题...
再问“什么是当代艺术”
如何回避当代艺术系统雾化这个不和谐的、混乱的、给我们巨大希望的当代的凝聚力,是他们提问的出发点。 2009年,我受纽约的线上艺术杂志e-flux编辑部邀请,为他们的特刊撰稿。这一期的主题是“什么是当代艺术?”,来自东西欧、南北美和亚洲等地的...
中间美术馆:一个本土学术型当代艺术机构的实践样本
以研究带动展览的学术性建设是现代美术馆的重要职责及确立机构自主意识的关键因素,其在美术馆的诸多实践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 2008年前后,中国公立美术馆中为数不多的机构开始出现部分与当代艺术相关的展览,如果说这代表了体制层面对当代艺术的有限性...
论精神有产的可能:观“苍茫室”有感
每一代人都需要找寻与自身所属时代相处的方式。越是大变动的时代,这种需要 越是强烈且迫切。因为所谓的“相处”,不仅包括衣食温饱、日常操持,也是 情感意识的萌发和精神体认的形成,更包括能否找到合适相称的中介手段,将所有这些协 调起来。就此而言,...

文艺立交桥.《北上》

《北上》
主持人语 徐则臣的《北上》自出版以来,引起了文学与诸多相关艺术领域的关注,先后被 改编成音乐剧、话剧、电视剧等。本期“文艺立交桥”专辑邀请三位青年学人, 从不同角度探讨小说《北上》及改编后的同名话剧、电视剧。徐刚《〈北上〉与徐则臣的 文化自...
《北上》与徐则臣的文化自觉
如果说金宇澄脍炙人口的《繁花》是一部试图让“上海开口说话”的作品[1],那么 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则是致力于让大运河开口说话。在这部茅盾文学奖 获奖作品中,京杭大运河是它当之无愧的主人公。这不仅体现在小说所标识的运河“新地 标”之于北京...
流动的史诗:电视剧《北上》的运河叙事与温暖现实主义的双重书写
从《平凡的世界》中黄土高原上的奋斗史诗,到《人世间》里光子片胡同的时代缩影,这些作品以个体命运为棱镜,折射出社会巨变的光谱。而《北上》作为最新一部“茅奖”改编力作,在延续“以家写国”的史诗格局的同时,悄然完成了一场从冷峻写实到温暖叙事的审美...
话剧《北上》:流动叙事与水陆乡愁
话剧《北上》的主题是“时间与河流”,整部剧围绕晚清以来京杭大运河百年史迹(1901—2014年)进行集中演绎,通过运河唤醒当下,重建当代人与运河的历史联系。 话剧《北上》由李伯男执导,根据徐则臣的同名小说改编。本剧是中国文联2024年重点创...
附录 《北上》版本演进年表
附录 《北上》版本演进年表...

新学人.“无用之用”

“无用之用”:论受众层面文学等叙事艺术的现实功用
一、长叙事艺术的体验功能 作为前互联网时代的“遗老”,文学或影视,当然也包括一些叙事手段近似的游戏,它们在辅助人们认知现实的层面虽然也不完美,但因其长度和复杂性,在分享含混、厚重的经验时仍是短视频、短图文无法取代的。 本期栏目讨论的是一个很...
阿多诺禁令和冬妮娅情结
无论这是否不能承受之重,小说作为百科全书和教科书的功能,如今已经大幅减弱。功能衰退的逻辑线索,或许可以从当代生活的四种“过剩”之中把握。 一 对于文学的认知功能,一种著名的说法是:文学是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人生的教 科书。这是教科书式的解释,...
“反讽现实主义”:知识分子写作的“应物”之道
而惯于传统现实主义“透明叙事”的读者,尚未适应当代文学叙事成规的颠覆与意义生产机制的嬗变。 作为一种正视生活的创作精神或反映生活的创作方法,一般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在 传统文学中就已经存在。德国语文学家奥尔巴赫曾在《摹仿论》中勾勒西方延 续数千...
梦逐潮声去:影像叙事与现实生活的连线
屏幕里的内容让所有人变得行色匆匆、一心多用,在此之前还从没有哪个事物,让人类专注于一点的同时对其之外的认知又潦草至此。 正有一个全新的现实麻烦被人们逐渐觉察:当你在街道、商场、地铁通道穿行时, 如果不是你主动避让,这一天到底会有多少低头看手...

作家批评

普鲁斯特的救赎 
一个年轻人,走进一处社交聚会时,这个人的自我就已经死亡,他变成了迥然不同的另一个人。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普鲁斯特的黑衣人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对死亡之于人有一个绝妙的论述。他说:“当我们存在时, 死亡不存在;当死亡存在时,我们已...

书与山河

科技神话和致命的悖论
当下文学的提速,源于生活的提速,更源于征用生活的利益欲望构建的“别处叙 事”。表面是DeepSeek的从天而降,一夜之间世界大变。真实的情况可能还 要复杂得多。石一枫不是挂牌的“先锋”作家,但他是表现当下生活最前沿的作家,是推 动中国文学发...
“亮出翅膀”:生产的诗学
这本诗集《大口呼吸春天》(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年)是续《劳动者的星辰》(上 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之后北京皮村文学小组的第二部作品集,收入了15 位劳动者的149首诗歌作品。诗集的名字来自李文丽的《我多想》“我多想/走出户外/ 去大口的...
作为“少数”的诗人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后期,从“朦胧诗”到“第三代”诗人,由诗人自行印制的油印诗集彼此影响、散点式共时地出现着。作为“新诗潮”发生与发育的重要阵地,海子、西川早年都曾自印或拥有个人油印诗集,这容易使人想到与他们并称“北大三剑客”的骆...
现代批评:“批评”范式转换、 “文本细读”变异及其可能性
现代批评:“批评”范式转换、 “文本细读”变异及其可能性...

视界

植物性与东亚女性的弱者地位
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韩国女作家韩江。她的代表作《素食者》于2016年经过 与大江健三郎和帕慕克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角逐后获得国际布克奖,这是东亚女 性第一次荣获这个大奖。“素食者”以与东方宗教密切相连的静美意象揭开了男权文化残 酷的面纱...
目光交错与弱者显影
韩国作家韩江获得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东亚女性的身份以及相关问题在作 品中的表现成为关注热点。纵观韩江的小说创作,她并未执着于一种东亚意 识,对韩国历史与现实的理解,引导她走向“东亚”,继而走向“世界”。基于性别经验 的敏锐感知,帮助她...
东亚女性的自我两难
东亚各国有着鲜明的地缘邻近关系和文化同源性,尤其“中日韩三国,地理相 近,人文相接。历史上,三个国家的女性有过相同或相似的经历与感受:男 尊女卑是法律与礼教上的共同准则;三从四德是女性的行为规范;贤妻良母是社会提倡 的女性形象”。[1]东亚...

会影留声

空间·历史·复活的人
2024年9月19日,“空间·历史·复活的人——邱华栋《空城纪》作品研讨会”在 十月文学院举行。该研讨会由《十月》杂志社、译林出版社、《北京文艺评论》编 辑部共同主办。阎晶明、陈晓明、张清华、贺绍俊、梁鸿鹰、孙家洲等20...
相关杂志
订阅全年后,您可享受以下权益
①该本杂志即日起至未来1年内所有更新电子版杂志的使用权限;
②赠送该杂志的部分往期的杂志的使用权限,有效期1年。

全年订购价格: ¥90.00

订阅全年
--%>

登录龙源期刊网

温馨提示:

1.点击网站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账号充值

2.充值金额可以选择30,50,100或500元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杂志或文章

还没有龙源账户? 立即注册

购买杂志

北京文艺评论

杂志价格:¥15.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购买杂志

北京文艺评论

杂志价格:¥15.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去充值
monitor
客服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