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评论

北京文艺评论

2025年01期
  • 收藏
收藏成功
微博 空间 微信

类型

半年刊

类别

定价
促销信息
全年订阅更优惠!
¥25.00 ¥15.00
目录

访谈

人工智能时代的阅读与写作
一、信息膨胀,文学经验似乎在贬值 刘复生(后文简称“刘”):韩老师好,去年我在汨罗问过您,您说以后不准备在那里长住了。今后长住海口,对汨罗是不是有所留恋? 韩少功(后文简称“韩”):我今年没再在乡下长住,以后恐怕也不会了。上半年去汨罗打理了...
附录一 韩少功创作年表
1953—1967年,0~14岁 在湖南长沙度过了童年生活,先后进入长沙市乐道古巷小学、长沙市第七中学学习。拮据的童年生活经历、父辈坎坷的人生以及学生时期的读书经验,直接影响了韩少功的精神气质与文学创作。 1968—1974年,15~21岁...
附录二 韩少功作品目录
作品集 《月兰》(中篇小说集),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版。 《飞过蓝天》(中篇小说集),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诱惑》(中短篇小说集),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面对神秘而空阔的世界》(随笔集),...

前沿·重述九十年代

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一、方法·问题·媒介 在进入讨论之前,我想先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基础性方法是文化研究。我对文化研究的理解受到雷蒙德·威廉斯的很多启发,他提出过一个著名论断:“文化是平常的”(也可以译成“文化就是日常生活”)。每...
“狂飙”时代的罪与罚
自2023年初开播以来,电视剧《狂飙》一路走红,成为近年来中国影视市场上的现象级事件。作为中央政法委宣传教育局、中央政法委政法综治信息中心指导之下的剧作,《狂飙》无疑具有某种宣传扫黑除恶成果、表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旋律”功能,延续了新世纪以...
市场经济改革初期的“江湖”世界与“完人”理想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产电视剧的蓬勃发展,诸多意味深长的电视剧叙述主题也开始陆续浮现。围绕这些主题的叙述,许多剧集在形态上日趋饱满,在模式上也逐渐成熟。值得注意的是,1990年代,开始成为诸多口碑优良、又广受市场认可的电视剧所共享的一个新的叙述...

理论

新时代“人民史诗的文学”与“新红色经典”
编者按 本文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重要讲话的精神内涵与核心论点的基础上,阐释了习近平总...

北京来信·数字北京

“数字北京”,何以言说?
在本刊“北京来信”的开栏语中,我曾介绍这一栏目的“微信版”已于年初在“北京文艺观察”上线,并且包括两大板块,分别为“北京研究”与“城市漫游”。在组稿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时差”与“视差”的存在。前一板块严谨持重,充满文史底蕴,而后一板块...
在今天回顾《我在北京送快递》的出版
自去年三月《我在北京送快递》出版以来,围绕这本书产生了一些反响,其中既有来自普通读者的感想和反馈,也有来自人文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专业领域人士的诠释和批评。甚至在出版行业内部,也针对这本书的出现,以及在其背后显现的一些当下的出版现象和潮...
《我在北京送快递》中为什么没有“北京”?
人与城是什么关系?你与北京是什么关系? 按照赵园先生在《北京:城与人》中的说法,我们是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探讨人与城的关系的。[1]正是这种精神关联及其展现方式的丰富性,贯穿并界定着自老舍以来的几代“京味”文学。 2023年,胡安焉的《我在北...
以“在场”写“真实”
胡安焉在《我在北京送快递》中写道,“其实我想说的自由,是一种建立在高度发展的自我意识上的个人追求和自我实现,是一个人真正区别于另一个人的精神内容。我觉得假如更多人向往这种自由,世界将会变得更多样化、多元化,更平等和包容,更丰富和多彩。因为向...

多维经典

“勿以为问是虚幻”
主持人语 / 罗雅琳 本专栏的开设,意在每期以一部经典作品或一位经典作家为中心,邀请两三位作者从不同角度展开解读与评论。在卡尔维诺的名文《为什么读经典》中,第一条便是:“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穿行风暴,唱哀艳与晶莹的歌
2024年春天,一张名为“地坛的海”的照片在小红书上开始流传。许多人被那一帧静谧打动,就去公园寻找松林尽头,那被光影和微微失焦的灰砖组织为一小片“海面”的墙壁。像一个遥远手势在时间之外落下影子,在灰扑扑的砖墙上看出一个深远阔大的世界,这样的...

新学人·文学之外

“文学之外”:文学与其他学科、艺术形式的关系问题
一、文学与世界 这一期“新学人”专栏主题的灵感,和近几年风靡世界的两款电子游戏有关。 第一款是由日本游戏公司FS社、明星制作人宫崎英高在2022年推出的《艾尔登法环》。 这个游戏的世界观设定相当玄奥,画面恢宏悲壮。当我看到一个世界的秩序被体...
“世界”从何而来?
一 虽然在文学研究中很少有人会对“文学理论”这个词的合法性提出质疑,但一旦把文学替换为具体的文类,尤其是小说,情况就会变得复杂起来。在20世纪60年代,“开放性概念/定义/观念”在日常语言分析的推动下于艺术理论界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关于艺术的...
科技的文学变奏
1959年,C.P.斯诺发表了他著名的演讲《两种文化》,讨论科学与人文在现代社会中的分裂。斯诺本人既是一名科学家,又是一名小说家,他观察到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刻鸿沟,认为注重逻辑性和实证性的科学文化与注重人类情感和经验的人文文化彼此不兼容,...
中国游戏,文脉待通
数字游戏作为当下最有活力的文艺形态,与涵盖小说、戏剧、影视的“大文学”的关系一直都非常复杂。 一方面,从领域发展的历史来看,游戏研究作为一个独立领域,在2001年诞生的契机,就脱胎于文学研究特别是关于数字文艺研究的一场辩论;另一方面,从早期...

作家批评

创意写作与“剩余的文学性”
1. 剩余的文学性:文学与人性的根本所在 “一切都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允许我再一次引用叶芝的这句诗,我不记得这是我的第几次,但我在很多著名的小说和文学理论中都反复看到对这句诗的引用。这句诗此前被引用是悲观的,但在原作《基督重临》中则不完...

文艺立交桥·《只此青绿》

山河铺满孔雀肺
截至2024年10月,《只此青绿》作为一部舞台剧,已于全球巡演六百余场,屡次登上中国舞台演出票房榜首。而作为一部2024年国庆档上映的电影,《只此青绿》一个月内票房破五千万,且即将参加东京国际电影节等诸多国际电影节的展演。这在同类歌舞片或者...
《只此青绿》的媒介适应性:“翻译”与再现
《只此青绿》舞蹈诗剧是一部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现象级艺术作品。作为一部关于千古名画《千里江山图》的流传与文物保存的故事,无论是将画家及绘画过程改编成舞台剧,还是将舞台剧或舞蹈诗剧拍摄成电影,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18世纪的美学家和戏剧理论家莱辛在...
青绿回响
当舞剧《只此青绿》在2021年首次亮相并吸引公众关注时,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引人深思的讨论:这部作品是否真正捕捉到了舞蹈的核心精髓?质疑的焦点在于它运用了电影化的思维来构建舞台(类似的作品还包括《永不消逝的电波》与《咏春》)。然而,对于舞蹈动作...
希孟教会了我“向死而舞”
赵汗青:我们先来聊聊你对《只此青绿》中最重要的角色“希孟”的演绎吧。希孟这位画家在中国艺术史尤其是书画史上都堪称一个“异数”——在众多追求“老成”“人书俱老”的老艺术家谱系里,希孟近乎“燃烧自己”的英年早逝和以身殉道感,非常罕见。而在目前已...

视界

硝烟与玫瑰:2024年俄罗斯文学观察
2022年以来的俄乌冲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俄罗斯文学界,重新形塑了它的创作与接受样貌,随着时间推移,这样的改变带来的影响还会进一步加剧。一些看似与文学关系不大的社会变化、经济原因,最终也落到文学本身,譬如冲突以来俄罗斯因受制裁无法进口欧...

诗歌共时体·论焦虑

主持人语
我们的诗歌批评有可能借鉴精神分析的伦理态度和价值目标吗?通常情况下,普通读者会期待诗歌批评家给出对某一诗歌作品或诗歌观念的解释和评价,并且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读者一旦依赖上批评家的解读,就产生一种固执的力比多投注,塑造出一种思考、建构和想...
论焦虑,或者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三个神话
Tout écrivain dira donc:fou ne puis,sain ne daigne,névrosé je suis.[1] 是以著者皆言:狂我不能,明哲我不愿为,神经症者我乃是。 I 焦虑的理...

艺术场

在地与在场
主持人语 2021年,在时任院长高世名的推动下,中国美术学院成立了美丽中国研究院。 研究院自成立以来,重要工作是组织研究团队调研全国范围内与城乡建设相关的艺术实践案例。三年里,研究院累计了近一千个案例,五百万字的读本,后期相关内容也形成了一...
不尽与未尽
道与路 庙中路谓之唐。 ——《尔雅·释宫》唐贞观元年(627年),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江南道道治越州(今绍兴),时或遣使分道观风、巡察、举刺,不为常制。 宋至道三年(...
“连续的整体”
2019年,我创建社会实践课程“列岛·影像志”。迄今六年。六年来,每年的汇报展我都写有前言,现汇总于此。 通往梦幻之地的钥匙 初章|石浦2019 下乡社会实践课程是中国美术学院同学在校期间的规定动作。跨媒体艺术学院的下乡社会实践在...
艺术的有限或无限
艺术驻留,是现代语境中最直接反映“在地”意涵的艺术举措,提倡艺术家深入地方,因地制宜地创作和展示。这在增强艺术(家)对地方的感知、拉近其与地方的关系的同时,也显示出二者之间存在着隔阂。因为有隔阂,才要突破和“走进去”,而非“隔岸观火”、“雾...
艺术何以在地
今天谈论“艺术在地”,好像艺术和地方是割裂的,这可能是现代知识分野所致的错觉。古人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本身因时因地而异,师造化之人因情因境有别,造化与心源彼此参互,操持“蒙养生活”,就像石涛所说,“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
相关杂志
订阅全年后,您可享受以下权益
①该本杂志即日起至未来1年内所有更新电子版杂志的使用权限;
②赠送该杂志的部分往期的杂志的使用权限,有效期1年。

全年订购价格: ¥90.00

订阅全年
--%>

登录龙源期刊网

温馨提示:

1.点击网站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账号充值

2.充值金额可以选择30,50,100或500元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杂志或文章

还没有龙源账户? 立即注册

购买杂志

北京文艺评论

杂志价格:¥15.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购买杂志

北京文艺评论

杂志价格:¥15.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去充值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