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评论

北京文艺评论

2025年04期
  • 收藏
收藏成功
微博 空间 微信

类型

半年刊

类别

定价
促销信息
全年订阅更优惠!
¥25.00 ¥15.00
目录

访谈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与观影
一、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与阅读 (后文简称“王”):咱们还是从您最近几年的一些工作开始聊吧。您整理编校完成了您父亲的《谢觉哉日记》,之前选编的《谢觉哉家书》出版了增订本,在高教社出版了《电影导演创作》教材,另外还出版了您学生时代的观影笔记,以及...
谢飞年谱
1942—1946年 0~4 岁 8月14日,出生于延安。是父亲谢觉哉和母亲王定国的次子,小名延河。随父母在延安生活。 胡宗南军队进犯延安,中央后委机关、陕甘宁边区政府后方人员,西北部队后方留守机关等单位迁至山西临县。随父母迁到临县后甘村。...
谢飞导演的影视作品音像制品记相关图书年表
电影连环画册《火娃》改编)1980年版,电影连环画《火娃》改编)1998年版,收入“烽火少年系列丛书”。 电影彩色阅读本《火娃》改编,上色处理)2019年版,收入“少年小英雄系列”。彩色电影连环画《火娃》改编)2019版,收入“中国红色少年...

文学关键词·AI写作

给AI一个沉默之吻
AI是一个工具论问题还是一个存在论问题?或者说,我们应该从工具论的角度还是存在论的角度去讨论AI?我的回答是,这两者都要。 从工具论的角度已经有连篇累牍的关于AI的谈论,这些谈论甚至足够支撑起一个甚至数个学科。实际情况是,大学已经被这种讨论...
AI时代的科幻、诗歌与呼吸
一、挑战 因为过去二十年都热衷于阅读(以及研究)科幻一一或因为五六岁时就看过美国科幻片《未来世界》(FutureWorld),其后沉迷于日本动漫《铁臂阿童木》,像人工智能这样的概念,对于我来说从来都不陌生。杜克大学教授凯瑟琳·海尔...
AI时代,一次人诗互证的创作评论实践
春节期间,DeepSeek横空出世,大家都说AI的评论写得好,我尝试把自己的新诗和格律诗都发了一些让DeepSeek评论,开始,我选的是自己比较满意的诗歌,就是那种特点比较明显的诗歌,比如我的代表作《抒怀》《西山如隐》《大暑》等,确实,评论...
与AI共生:一名论文写作课教师的课堂改良计划
这种可被称为“具身化学习”(embodiedleaming)的模式包含以下特征:问题驱动且高度具体、过程可视化、共同体建构(包括老师引导与同伴批评)。 追问理想课堂:在人文传统、教育体制与AI技术之间 你我心中或许都珍藏着一堂理想的文学课。...
推想游戏:技术奇点下的人工智能与文学
尽管它们局限于单一任务,只能算是弱人工智能,但它们都通过监督学习和神经网络实现了理解判定和自主决策。 2025年,在我的扫地机器人和擦地机器人闲置数年之后,我决定断舍离。 这是我拥有的头两个机器人。我不想将它们直接扔进小区垃圾桶,线下收废品...

北京来信

如何想象新时代的北京文学
人们一方面怀念老舍那样的作家及其北京书写,期待有巴尔扎克那样的作家来记录北京历史,另一方面,京派文学、京味文学赖以存在的那种从容的、缓慢的、胡同的、四合院的北京正在飞速瓦解,日益远去,一个庞大驳杂、剧烈变化、跨国流动、激烈碰撞、阶层分化又固...
新北京作家群的写作向度、文本范型及文学史意义
“新北京作家群”并非指向一种文学思潮、文学风格或社团流派,而更多是一种文学意义上的组织建构,是为适应当代北京文学发展新态势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新北京作家群”并非指向一种文学思潮、文学风格或社团流派,而更多是一种文学意义上的组织建构,是为...
新北京写作:为一种常新的精神性文学
如果说当代北京文学,曾经真正以集群性的方式,呈现出某种清晰可辨的精神气质和美学品格,那么就是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尽管当时只道是寻常。“京味”“京腔”“京韵”等既有的概念,全不足以概括他们的共性。 一、北京文学的精神性维度 文学是有高度的。在我...
观察北京文学新状态的三种方式
北京文脉气象雄沉,质地醇厚,向来在整体格局上呈现着静水流深、大音希声的浑朴安详之态。古已如此,于今更甚。由此,北京文化和文学的创作、传播和社会接受及理论评价各环节,都蓄积起了一种别处少有的宽怀雍容气候。不过,这往往又使得北京文化和文学各方向...

多维经典

十五年来的中国 “非虚构”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西方的非虚构文学概念便开始被零碎地介绍到国内。不过,非虚构写作实践在中国文学界的大规模展开,要从2010年算起。在这一年,《人民文学》杂志开辟《非虚构》专栏并推出“人民大地·行动者”非虚构写作计划,理论评论...
非虚构写作与当代中国社会感知的重构
2010年,《人民文学》杂志开辟《非虚构》专栏,同年推出“人民大地·行动者”非虚构写作计划,在文学领域正式开启了非虚构写作的潮流。这一来自权威文学期刊的命名与组织,以及此后一系列非虚构文学作品的问世,如梁鸿的“梁庄”系列、慕容雪村...
2010年代“非虚构'的文学场域与新闻场域
在2010年代中国的“非虚构”热潮中,文学界是重要的先行者。众所周知,“非虚构”的热潮始于2010年,其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是《人民文学》“非虚构”栏目和“人民文学奖·非虚构奖”的设立。但是,应当指出的是,纵观整个2010年代,文学...

作家批评

以极精致,直面存在之境
周于旸小说给读者的印象,是极其精致。这体现在很多方面,约略地说,可能可以分这么几点:一、句子内部的张力与自然的表达效果;二、叙事极尽精致,精妙照应;三、隐喻的“全息性”,精严优美;四、高度隐喻化的小说手法,直面人的“存在”问题。以下一一言之...

文艺立交桥·莫言戏剧文学

莫言戏剧文学
主持人语 2025年3月29日,“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创造:莫言戏剧文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浙江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来自国...
莫言戏剧的多彩光谱
2012年莫言先生获诺贝尔文学奖时,颁奖方授予他的颁奖词中有这样的话,“莫言是个诗人”,他“所描写的人物都充满了活力,不惜用非常规的步骤和方法来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打破被命运和政治所规划的牢笼”。这段颁奖词高度概括了莫言的创作特点。而这段话...
现实关怀掩藏下的荒诞喜剧
正如莎士比亚经常用商业戏剧的套路来掩藏真正的主题一样,也熟练地掌握这种双层表意的技巧。他的很多作品的主题都是暖昧的,在显性的主题背后,经常深藏着某种隐性的思想。而真正激发莫言创作的,正是那种隐性的思想。 如果算上戏曲改编,《鳄鱼》是莫言的第...
《蛙》的小说及剧场想象北京师范大学戏剧公开课讲稿
2013年10月30日,葛浩文(HowardGoldblatt)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的“中国文学走出去:挑战与机遇”学术研讨会上宣布他已经完成了莫言第十部作品的翻译—《蛙》。与此前“连译带改”的大胆风格不同,这位与莫言长期合作的汉学家、翻译...
附录:莫言戏剧文学作品延迟版本
表一:由莫言小说改编的戏剧作品演出版本表二:莫言戏剧作品演出版本(整理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新学人·天下无侠

天下无侠:论武侠叙事的隐匿与流变
人们爱或不爱武侠,关联着纸刊、出版的命运,电影、电视的兴衰,更关联着互联网出现之前“流量”的变化和博弈,关联着一代代人基于现实做出的不同文化选择。 一、侠隐何处 2007年,每晚放学回家的公交车上,我都沉迷在《今古传奇·武侠版》的...
侠往何处去,剑从何处来
2003年左右,我在大学就读期间,是《今古传奇·武侠版》的读者与作者,时任主编木剑客问我有没有什么概念能概括当时武侠文学的整体创作情况,我提出“大陆新武侠”的概念,木剑客深以为然,约我写一篇文章。此后我写了一篇《简言大陆新武侠之诞...
怪力乱神
褪色的画面中,一袭白裙的女人,在岩壁装饰的吧台上弹着钢琴,镜头反打,一群黑衣匪徒闯入了酒吧。随后,黑衣匪徒中的女头目,举着枪绑走了白裙女人,一把火烧掉了酒吧(图1~图2)。 这是我第一次看《荒漠怪客》时印象最深的段落。此后,我一直想不起影片...
在游戏中寻找最后的武侠传统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武侠并未远去,只是改变了形式?纵然作者逝去,读者老去,观众离场——但玩家却未曾缺席。于是,当我们讨论当下的、更新的武侠之时—一句“武侠衰落”是否颇显武断与傲慢?或说,是对作为新兴文艺形式的游戏的忽略? 武侠衰落了。这似乎...

诗歌共时体·至尊性

至尊性
主持人语 生命与行动的兼容性,就意味着文学与介入的兼容性,这似乎成为作家平庸的辩证法。文学走向了以行动标识未来的窄轨,被“物的秩序”所奴役,在有用性原则中进入盲目和沉睡。这固然是现代人的总体命运,但也同时成为现代文学的内在预警。 在中文语境...
致勒内·夏尔的信: 论作家的不兼容性
我徒劳的反讽或许是睡得更死的一种方式但我在说,我在写,我只能借着回答您的机会感到畅快,甚至和您一起,渴求觉醒的时刻,那时,我们至少不再接受这普遍的含糊——此刻,它已让思想本身变成遗忘、蠢话和教堂里的狗吠声。 本文最初发表于《暗仓》Botte...
散文的物质与诗的物质
“散文化”一词来源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在书中,他为诗与散文这两种文体概念赋予了社会学的含义。黑格尔认为,相对于古希腊时期人与自然万物紧密交融、英雄和神灵活跃于世的创造性与诗性精神,罗马人将多样性的个体生命束缚于单一的科层化秩序中,并在普...

书与山河

《长大的他们》:“大龄星孩返回地球问题的“镜”与“灯”
在草长莺飞的四月间,“大龄孤独症患者”一词的热度也在迅速攀升,与之相应的则是,“大龄孤独症患者”这个长期隐而不彰的特殊群体,似乎一瞬间就从“隐形”进入了“显形”状态,而关注到他们及其境遇的有心人禁不住为之落泪,为之神伤。我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
在理论与历史的经纬中锚定未来
在中国科幻文学从边缘场域迈向文化核心,并日益参与全球性对话的关键历史节点,一部兼具理论思辨深度与宏阔历史视野的学术力作——《科幻文学研究手册》(吴岩主编,出版社,2025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手册》)——以其焕然之姿重返学界与公众视域。 这部...
乡土变迁视域下的文化困境、生命探寻与精神突围
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宝水》由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支持,旨在描摹新时代山乡巨变,展示当下乡土社会新貌,并挖掘传统乡土文化资源,力求在生命价值层面探寻城乡文化融合之路。这部作品从作家自觉的创作意识出发,以独特的返乡视角,精致的双...
“香炉”与“相机”
《归潮》围绕潮州碧河镇梅花村陈氏与林厝围林氏两个家族,讲述了从民国到当下四代潮州人的“归潮”历程,力图通过两个家族的百年历史,表达潮州人的精神持守与家国情怀。在整个故事叙述当中,“香炉”和“相机”充当了非常关键的角色。 在阅读潮州籍作家陈崇...

艺术场·科幻与艺术

科幻与造化
个展,《借景》,展览现场,2024年 2021年,第一次萌生了画“山水”的意念。出身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人物专业的他,所预想的画面却是:没有生命、没有人类的场景,如同科幻电影中的外星——在“生成世界”的意义上,山水的“师造化”和科幻的“世界观...
科幻与科幻艺术的启蒙时代
今天的科幻是文学、艺术、科技设计、工程学、计算机技术、电影工业、展览展示、游戏产业、产品制造、人工智能辅助等多种行业的综合体。但这一科幻现实是如何开始并发展起来的?这促使我们的研究回到16世纪,甚至更早的时代去厘清科幻文艺最原初的动力是什么...
在世天堂与感官拼贴
你或许还记得,天堂一开始是一个美好的去处,为善良虔诚顺服的人预备。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对天堂的定义从空间概念逐渐演变成时间概念。向前的愿景替代了向上的憧憬。向前,向前,科技这股不断壮大的强力拖拉整个人类世界加速向前。忽然有一天人类惊觉...
莱娅与叶文洁:跨媒介改编的女性主义演化
科幻自诞生来,不仅是想象力建构新奇世界的疆域,同时亦是对社会建制的映射。将科幻叙事从一种媒介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媒介形态——在不同时代与文化的语境间迁移 一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观察视角,使角色演变的过程得以被重新审视。《星球大战》系列的莱娅公主(...
相关杂志
订阅全年后,您可享受以下权益
①该本杂志即日起至未来1年内所有更新电子版杂志的使用权限;
②赠送该杂志的部分往期的杂志的使用权限,有效期1年。

全年订购价格: ¥90.00

订阅全年
--%>

登录龙源期刊网

温馨提示:

1.点击网站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账号充值

2.充值金额可以选择30,50,100或500元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杂志或文章

还没有龙源账户? 立即注册

购买杂志

北京文艺评论

杂志价格:¥15.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购买杂志

北京文艺评论

杂志价格:¥15.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去充值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