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

2024年05期
  • 收藏
收藏成功
微博 空间 微信
文化综合人文社科25"《民俗研究》杂志创刊于1985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是中国目前唯...     展开

类型

双月刊

类别

定价
促销信息
全年订阅更优惠!
¥25.00 ¥15.00
目录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充分发挥文物和文化遗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作用
摘要:文物和文化遗产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一个群体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与发展出来的物质文化的结晶,体现了一个民族或群体的精神文化风貌与制度文化特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与各民族都留下了异常丰富...
礼俗互动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在于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礼俗互动作为一种社会整合机制,其目的就是表达、建构和增强文化认同。因此,礼俗互动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非遗教育研究

非遗如何成为学科:非遗学科建设的破与立
“非遗教育研究”专栏主持人语(黄永林) 近些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都提出将非遗内容贯穿于国民...
高校非遗教育的内在逻辑与模式选择
摘要:高校非遗教育是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高校教育发展都面临的时代问题。非遗保护需要高校教育来解决自身传承能力不足的问题,高校教育需要借助非遗教育来解决自身高质量发展问题。高校非遗教育是非遗保护与高等教育的主动融合,符合非遗保护和高校教育...
非遗教育的实践创新与理论认识
摘要:非遗所代表的民间生活文化与作为国家制度的学校教育长期以来皆是分道而行,如今,民间文化通过非遗代表作进入国家设置的公共空间,各类学校才能够在全国范围利用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为校园文化和学生成长所用,“非遗进校园”的多种创新活动催生了“非遗...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研学旅行的育人实践探索
摘要:近些年来,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非遗与研学旅行跨界融合,双向赋能、互利多赢、相得益彰,对文化传承、教育革新和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作为“非遗+教育+旅游”的新兴产业业态,非遗研学旅行取得初步成效,然而从利益主体、学生受体、非遗客体...
身体实践:武术类非遗校园传承的路径研究
摘要:传统武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含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武术类非遗的保护传承实践,对于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筑牢文化自信根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齐鲁师...

民间文学

民间故事的情节链:三个隐喻
摘要:情节链由情节单元连缀,是故事在情节层的组合单位,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被反复移用。一则故事文本可能含有多条情节链,每一条都可发生名词性或动词性成分的变异,从而使故事生成异文。以树林、蚂蚁和彩灯为喻:借助情节单元和情节链,口头传统中的全部故事...
“锁龙井”传说的古今演变
摘要:“锁龙井”传说是“锁水怪”型故事在当代产生的异文。该型故事源于晋代文献中的“钓金牛”故事,后世与不同故事母题融合,分别形成“神人锁水怪”与“牵锁导致异动”两种母题,结合形成“锁龙井”传说的情节基干,融入当代要素成为当代传说。其演化动力...
个体生活的变迁:贵州紫云山歌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
摘要:当代语境下,紫云山歌逐渐从传统场域中脱嵌出来,形成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对唱形式。线上场域主要以微信山歌群为主,在新的实践活动中产生了名为“山歌群友”的亲密关系。部分群友亲密关系在群内交流中逐渐发展为浪漫亲密关系,从情感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
解开“乱麻团”:对大型民间故事语料库表征的网络分析
摘要:ATU故事类型索引和民间文学母题(MI)索引已成为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的基础,但很少有人尝试通过索引来描述语言和文化上统一的大语料库。本研究基于克里斯滕森(E. T. Kristensen)在19世纪丹麦搜集的2606个故事,通过创建AT...

礼俗社会研究

礼治传统与中国古代象征性政治运作
摘要:传统中国的礼本质上是一种象征,是一套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象征符号体系。礼介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贯通“国”“家”“事”“人”的准则与规范,由此产生了古代中国的礼治传统,即将礼作为国家与社会治理的基本准则与法度,起到了宣扬、传导主流价...
中国古代农耕图中的老者形象与礼俗观念表达
摘要:中国古代农耕图中的老者身兼数职,既担负劝农使官之职,又是农业生产经验的指导者,还是农业祭祀的主持者。农耕图中的老者往往手持拐杖,或行走在田埂之上,或站立于场院、祭祀场所之中,从而构成了老者在农耕图中的空间位置。看似以“旁观者”形象出现...
丧葬礼俗中农耕元素的多元呈现
摘要: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为本”的农耕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从日常生活向丧葬礼俗渗透。敦煌魏晋十六国墓葬中的农耕元素以农作物、文字、图像、器物等多元互通的形式呈现,独具特色。墓中随葬的陶仓及绘制的仓楼图像根植于死后“就食”的理念,为逝者营造仓...
相关杂志
订阅全年后,您可享受以下权益
①该本杂志即日起至未来1年内所有更新电子版杂志的使用权限;
②赠送该杂志的部分往期的杂志的使用权限,有效期1年。

全年订购价格: ¥90.00

订阅全年
--%>

登录龙源期刊网

温馨提示:

1.点击网站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账号充值

2.充值金额可以选择30,50,100或500元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杂志或文章

还没有龙源账户? 立即注册

购买杂志

民俗研究

杂志价格:¥15.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购买杂志

民俗研究

杂志价格:¥15.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去充值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