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

2025年03期
  • 收藏
收藏成功
微博 空间 微信

类型

月刊

类别

定价
促销信息
全年订阅更优惠!
¥20.00 ¥12.00
目录

文脉中国

性情视域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释解
【导读】诗,蕴含人之性情,兴起人们好善恶恶之情;“礼”有节文节情之用,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乐”从和,是使人格理想完满的重要一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由个体真情到社会情感的过程。“兴于诗”为“立于礼”与“成于乐”奠定基础,“立于礼”是...
动静之理:朱丹溪援儒入医的思想建构
【导读】朱丹溪跟随许谦学习理学,后跟随罗知悌精研医学。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独特的求学经历,为其援儒入医的思想奠定了基础。朱丹溪的医学理论深受“动静观”等理学思想的影响。他吸收了宋儒关于一气化生、动静相即的哲学理念,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相火论,...
为道:老子“知”的修养向度
【导读】老子的“为道”是其“知”的修养向度,致知与修养在老子思想中不可二分。“为学”是认识活动的进路,而“为道”则是精神修养的进路。通过“无名之朴”(精神修养之“知”对概念的消解)“知者不言”(精神修养之“知”对定言的消解)“绝学无忧”(精...
《逍遥游》中“息”“待”今注汇释和辨正
【导读】《逍遥游》作为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必读篇目,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本文选取了高中语文教材部编版精读课文《逍遥游》中的“息”“待”二字进行汇释和辨正。在“去以六月息者也”一句中,先贤们对“息”的解释有“休息”和“风”两个意思,但是“息”作...
《诗经》对后世园林发展的影响
【导读】《诗经》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启蒙作用。本文从《诗经》入手,探析早期园林的造园思想、造园手法以及游园活动,进而挖掘文学与艺术之间的联系。 《诗经》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
《出师表》三处注释献疑
【导读】《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一篇奏章,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决心和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以及对后主刘禅的劝勉。由于历史久远、文献保存不够,历代学者对《出师表》注释各异,争论不止,在某些字词上说法不一。本文主...
崔颢《黄鹤楼》:“白云”“黄鹤”考辨
【导读】崔颢《黄鹤楼》第一句为“昔人已乘黄鹤去”还是“昔人已乘白云去”?这一问题已经争论了上百年,许多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现在的通行版本是以“乘黄鹤”为主,但是近现代也有许多学者认为是“乘白云”。本文基于版本考证、文本结构以及传播影响等...

文学中国

浅谈舒婷诗歌语言艺术特征
【导读】朦胧诗派是当代诗歌语言探索的先锋。舒婷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框架,在诗歌语言上进行了开拓与创新,展现出独特的思考与突出的建树。本文以舒婷的诗歌为研究对象,从诗行排列、能指内涵、陌生化等角度入手,具体分析其语言结构、...
郑执小说中的东北叙事与尊严主题表达
【导读】本文聚焦新一代东北作家郑执的小说《生吞》《仙症》,揭示出作品对东北社会历史和文化特色的深刻反映。郑执细腻描写了个体在与集体发生冲突后,进行尊严重构的种种努力。他的作品不仅记录了社会现实,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理解。 郑执作为新一代东北作...
论高翥的交游诗
【导读】南宋江湖诗人高翥的交游诗主要记录其与江湖诗人、朝廷官宦以及方外人士的交往情况,交游诗的内容可大致分为雅集与游宴、赠答与送别、伤悼与怀人三大类。他的交游诗喜欢记录隐居闲游之事,富有日常生活诗意化的特征。此外,高翥擅文法,著诗熟练,语言...
王实甫《西厢记》中红娘形象的文学意义
【导读】王实甫是元代戏曲家,《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王实甫把叙事体的《董西厢》改为代言体的元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并根据演出的需要对情节内容进行了丰富。他的改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为曲折。 王实甫《西厢记...
从乡土社会视角看《儒林外史》中的范进
【导读】《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的经典篇目。本文将从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血缘与地缘”等核心观点出发,分析主人公范进的血缘关系、邻里关系及社会阶层关系,从社会结构和人物关系的角度,探讨范进中举后发疯的社会性成因。 《儒林外...
从史实到文学:曹操形象的演变分析
【导读】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曹操为“超世之杰”。在他的笔下,曹操虽然有着暴虐的性格,但却是一个机警过人、求贤若渴,兼具文韬武略和政治头脑的人物。而《三国演义》一书则带着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罗贯中评价曹操为“乱世之奸雄”,他在完善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若干释义再探
【导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被选入了我国部编版、人教版等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也被后世广泛传颂,收录到了各个版本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当中。虽然经典永流传,但该诗的部分注释仍然存在争议,语文教材对此诗的注解亦有不同,因此有必要...

史话中国

郭子仪武举及第初授官考述
【导读】郭子仪武举及第初授官在现存文献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即“左卫长史”和“左卫长上”。本文结合《新唐书》《旧唐书》《郭氏家庙碑》等文献资料,从唐代官职、门荫制度等多方面对郭子仪武举及第后的初授官职进行考证,并结合郭子仪武举及第的时间,进...
茶马互市对北宋与青唐吐蕃关系的多重影响
【导读】青唐吐蕃政权,又被称为唃厮啰政权,是吐蕃王朝崩溃以后在甘青地区极具影响力的一个地方政权,其统治的河湟地区是北宋时期西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地区。党项族在西北崛起后,北宋王朝在西北地区的统治越来越薄弱,而唃厮啰政权在西北地区政治军...
明代卫所与土司的关系初探
【导读】明朝承袭元制,在保靖地区实施土司制度。保靖土司区作为中央王朝治下的边陲地带,其历史背景多元复杂。土司制度、经济地理和尚武文化共同塑造了这一地区的历史面貌。随着湘西卫所与保靖土司区的关系日益密切,两者的政治互动、经济往来、文化对话也逐...
从《清代新疆档案选辑》看清末对来华外国人的管理
【导读】本文以《清代新疆档案选辑》为主要史料,基于新疆吐鲁番这一地域视角,从护照颁发、盖印、查验等方面对清末游历护照制度进行梳理,剖析清朝在来华外国人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总结清末来华外国人管理制度的影响。 清末,随着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
图像世界里的童年变化
【导读】本文旨在通过考察《点石斋画报》(1884—1898年)与《启蒙画报》(1902—1903年),分析两种画报中的儿童形象及晚清社会的儿童观,并研究“救亡图存”等国家意志逐步下沉至儿童群体的方式与进程。 一、画报中的神童宣扬 “与众不同...
夏兆麐与泰县县立图书馆裁撤风波
【导读】夏兆麐是泰州地方文化学者,他热心整理、搜集地方文献,著述颇丰。夏兆麐早年撰写诙谐文字,针砭时弊,投稿报刊,历任中小学教员,泰县县立图书馆流通部主任、馆长。1948年1月3日,泰县县政府下令裁撤图书馆,泰县县立图书馆生死存亡之际,夏兆...
“长江”奔涌“韬奋”魂:范长江和邹韬奋的交往与新闻实践探寻
【导读】范长江与邹韬奋,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两颗耀眼的双子星,“长江韬奋奖”正是对他们卓越贡献和崇高地位的最好诠释。本文以二人交往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他们从相识到相知的过程,探究两人的交往实践与新闻实践。两人因共同的爱国主义信念结缘,从武汉到香...

红色中国

西安事变前后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
【导读】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结束了国共两党长达十年的对峙局面,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本文从西安事变前后的历史背景出发,结合中国共产党在事变中辗转于各政治集团之间开展统战工作的具体策略,系统论述西安事变前后中国共产党...
《东北日报》对抗美援朝时期东北捐献运动的宣传报道
【导读】东北各界民众通过捐献资金、增产节约等方式积极参与抗美援朝运动。《东北日报》通过宣传先进典型事迹,极大地激发了东北人民参与捐献运动的热情,推动东北地区捐献运动良性发展。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为支援志愿军作战,国内掀起捐献飞机大炮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沟通媒介建构
【导读】宣传工作的本质是政党通过政治信息的传播,实现与公众的社会沟通。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苏区迅速建立起媒介网络,与民众进行政治沟通,有效实现了革命动员。 “政治宣传和鼓动,乃是党调动群众领导群众兼以训练党员之必需的条件。”1927...

世界传播

19世纪中叶前西人论中国历史著作
【摘要】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员约翰·鲁司特(John Lust)编纂的《1850年前出版的关于中国的西方书籍》(Western Books On China Published Up To 1850)是英国汉学乃至西方汉学史上的...
《芦屋道满大内鉴》中的“狐”形象对汉文典籍的征引与化用
【摘要】日本《芦屋道满大内鉴》是一部以平安朝中期为背景的江户时代净琉璃作品,后被改编为歌舞伎剧目。该剧围绕安倍晴明的出生逸闻展开,讲述其双亲安倍保名与葛之叶的爱情以及芦屋道满的忠孝故事。剧中传递出母子、父子之情,并构建了一个架空的“平安世界...

创意中国

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互动影像游戏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创新路径
【导读】作为传统影视与电子游戏深度融合的新形式,互动影像游戏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本文以《隐形守护者》为案例,通过剖析此类作品如何通过多种情感调动策略,激发受众对红色故事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探讨互动影像游戏在红色文化传播领域的创...
基于儒家视角下的家庭教育焦虑化解
【导读】家庭教育焦虑源于父母对子女未来发展的担忧,在社会竞争和同辈比较下不断加剧。本文通过儒家视角对家长教育焦虑的现状和成因进行理论透视,进而立足德智并重、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三个维度,探讨化解家庭教育焦虑的实践路径,期望借由儒家思想实现个体...
《再见爱人4》的情感共鸣机制探究
【导读】情感综艺节目《再见爱人4》通过营造共情氛围和定位精准受众,有效实现了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本文认为《再见爱人4》的成功经验具有可复制性和推广性,可为情感综艺节目的创作提供新的思考和启示。 一、节目内容和呈现方式分析 《再见爱人4》是...
朋友圈点赞行为的深层社交动机分析
【导读】在当今社会,朋友圈点赞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本文通过探讨朋友圈的点赞行为,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揭示其中的深层社交动机,并提出了三种点赞目的:依附性点赞、被迫性点赞和真心表达的点赞。 一、引言 无论是在朋友圈、微博还是其他社交媒体...
国潮电影中传统文化思想的现代阐释
【导读】“封神宇宙”系列电影对中国传统民间故事进行了跨时代的重述与再创作,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和社会价值。国漫电影借用中国民间神话资源,进行戏仿、改写和文本再创作,不仅契合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使命,还丰富了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本文以“封神...

民俗中国

端午药俗与中医药文化的千年传承
【导读】本文以端午节习俗作为切入点,运用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端午节的来源、习俗以及与中医药相关的民俗文化进行系统梳理,探讨“未病先防,调治结合”“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等传统中医思想,以期为发展中医药文化提供依据。 端午节在我国...
南昌道情传承发展路径思考
【导读】南昌道情是江西代表性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刻反映了南昌的民间风俗、历史文化。本文首先回顾了南昌道情的历史发展和艺术特征,随后分析了其在艺术传播、内容吸引力和传承人方面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 南昌道情是江西省南昌市具有代表...
重庆方言ABB式形容词后缀的感情色彩
【导读】重庆方言中存在大量极具特色的ABB式形容词,其后缀BB蕴含着感情色彩,而与之相结合的形容词性语素A往往与之共享相同的褒贬意义。基于方言词典和实际运用情况,本文对重庆方言中ABB式形容词的三种灵活搭配情况作了举例说明。最后,本文结合重...
清水江流域宗祠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地域特色
【导读】明清时期,清水江流域的木材贸易繁荣,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变迁,同时也促进了汉族与苗族、侗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清水江流域的宗祠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沉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引言 宗祠的起源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宗庙祭祀,但祭祀...

人文中国

桂林童谣传承的价值、困境及其存续路径
【导读】2023年,桂林童谣被列入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标志着它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并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然而受桂林本土方言退化、多元文化冲击以及娱乐模式更替等因素的影响,流唱千年的...
唐代宝相花纹的设计风格及其现代意义
【导读】唐代的文化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的宝相纹样更是集中体现了唐代社会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内涵。现对此设计风格进行探讨,旨在揭示其历史文化意义,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实用价值。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宝相花纹便已出现于艺术领域。它起源于唐朝,经...
《石门颂》联合式复音词考察
【导读】联合式汉语复音词是古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构词方式,在《石门颂》中的比例占到全部复音词的一半以上。通过分析《石门颂》中联合式复音词的语义构成,本文总结出了联合式复音词常有的几个特点。 《石门颂》全称为《汉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是东汉汉...
以铁路优秀传统文化为媒,助力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导读】铁路不仅展示了中国的经济成就,还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本文旨在探讨如何以铁路优秀传统文化为媒介,促进来华留学生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日益成为促进国际理解与友谊的重要途径。铁路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象征,承载着丰...
相关杂志
订阅全年后,您可享受以下权益
①该本杂志即日起至未来1年内所有更新电子版杂志的使用权限;
②赠送该杂志的部分往期的杂志的使用权限,有效期1年。

全年订购价格: ¥144.00

订阅全年
--%>

登录龙源期刊网

温馨提示:

1.点击网站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账号充值

2.充值金额可以选择30,50,100或500元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杂志或文章

还没有龙源账户? 立即注册

购买杂志

中国故事

杂志价格:¥12.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购买杂志

中国故事

杂志价格:¥12.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去充值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