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

2025年08期
  • 收藏
收藏成功
微博 空间 微信

类型

月刊

类别

定价
促销信息
全年订阅更优惠!
¥20.00 ¥12.00
目录

文脉中国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导读】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梳理《论语》中的孝道论述,总结了孝道思想的四个维度:在父母生前强调“养亲敬亲”的物质供养与精神关怀;面对父母过失时主张“谏亲隐亲”的辩证处理;父母身后重视“丧葬祭祀”...
文溯阁本《四库全书》流转分析
【导读】现藏于甘肃省图书馆的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原存放于沈阳故宫文溯阁,历经时代变迁,最终辗转至西北大地。多年来,文溯阁本《四库全书》成为学术界争相研究的焦点之一,吸引着不同时期、不同学科背景学者的目光。研究者们从多维度、多层次对其进行了...
《唐风·葛生》的理趣美
【导读】《诗经》作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人们在辛勤劳作中基于对生活的深刻体悟,往往能提炼出富有哲理的表达,这些看似质朴的语言实则意蕴深远。《唐风·葛生》以其朴素生动的自然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鹿图像的文化演进与象征壇变
【导读】鹿图像在历史发展中备受重视,从最初的图腾象征到后来的吉祥符号,鹿图像的表现形式与内在含义经历了多元化的演变。古人在鹿的身上寄托了诸多美好愿望,而关于鹿的各类文化内涵也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化史,更延续至今。本文从先秦时期包含鹿图像的艺术品...
《庄子》技术观探析
【导读】《庄子》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哲学典籍。《庄子》中的“技”有技艺与工具两重含义。围绕“道”这一核心概念,《庄子》构建了辩证的技术观:一方面,指出“技”违背自然法则,助长了人类的机巧之心;另一方面,又提出“道”与“技”能够合一——“技”可以...
略谈孟子的“权变”思想
【导读】战国时期,“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在儒学式微的背景下,孟子并没有教条式地坚守儒学纲常,而是主张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权变”智慧指导人们的言行。本文从孟子“权变”思想切入,解析其在当时及后世的应用,并探讨该...

诗话中国

梅村词的历史书写特色探析
【导读】吴伟业作为跨明清两代文坛的巨擘,其词作以深邃的史鉴意识与独特的审美品格,在清初词坛独树一帜。本文采用文史互证的研究方法,以梅村词的历史书写为研究对象,从时空架构、词史互证及叙事机制三个维度,深入探讨词人如何通过这些艺术手法展现易代之...
苏轼词序与陶渊明诗序之比较
【导读】苏轼词序内容丰富,主要记录作词时间、作词地点、作词背景、解释词作等,以散文化语言为主,内容通俗易懂,记事写景简略,将笔墨放在词作内容之中。陶渊明诗序语言形式多变,以散文化语言和四言为主,夹杂长短句,诗序中的情感流露鲜明。 陶渊明和苏...
《孔雀东南飞》的三重矛盾关系解读
【导读】《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实则通过三重矛盾的交织展开叙事。这些矛盾的焦点集中体现了封建礼教专制对自由追求的无情打压,以悲剧的艺术形式展现了自由人格在专制压迫下的自我毁灭过程。 汉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原名为《焦仲卿妻》)...
赵孟頫七律的宗唐表现及用典情况
【导读】赵孟頫是宋代皇室子孙,宋亡后入仕元朝。他独特的人生际遇为其诗文创作提供了丰厚素材,这些作品均收录于其生前亲自编纂的《松雪斋文集》。赵孟頻的七言律诗,一方面承袭杜甫组诗的雄浑意象,另一方面汲取了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与精巧意象,其创作还呈...
诗言志,歌咏言
【导读】儿歌和儿童诗有诸多审美差异,体现在审美功能与目的、审美形式与结构、审美情感与表达、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读者互动方式等方面。这些审美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审美体验,不同的审美体验又体现出了不同的审美特征。两种体裁都引领儿童通向“美的圣殿”。...

史话中国

魏晋南北朝“扈”类官职用字研究
【导读】我国历史上朝代众多,官职名称复杂,有关官职的研究著述很多。本文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扈”类官职用字,包括“扈+V”“ V+ 扈”“ N+ 扈”“扈+N”和“Num+扈”等五种格式,对其进行系统分类整理,考求得出“扈”类官职用字的...
突厥祅教信仰的考古学观察
【导读】突厥是分布在中亚草原和蒙古高原一带的游牧民族。突厥民族的信仰体系复杂,除信仰萨满教外,还信奉祅教。祅教又称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是流行于古代波斯及中亚等地区的宗教,后传入中国。祅教在突厥人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某些礼仪已经潜移默化地深...
宋代安多藏区酿酒业的发展
【导读】本文深入探讨了宋代安多藏区酿酒技术发展对该地区经济、政治及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时探究这些结构性变迁如何反哺酿酒技术的发展。这些发现有利于深化我们对宋代安多藏区酿酒业的认识,也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宋代安多藏族地区概况 ...
太平天国前期经济政策考述
【导读】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方法研究太平天国前期经济,着重从生产资料与资本的产权归属、经济运行调节机制、分配政策等维度展开分析,并将1854年秋季实行“照旧交粮纳税”政策作为划分太平天国前后期的重要标志。 1853年春天,太平军占领南京后,先...
清末民初萍乡煤矿的治安问题
【导读】1898年,萍乡煤矿被收归官办之后,面临着比之前更为严重的治安问题。私挖矿井、盗窃、抢劫等治安问题频发,成为困扰当时管理者的一块心病。这些问题与乡绅争利、矿区内部管理混乱等因素有着极大的关系。为整顿治安问题,萍乡煤矿制定了一系列防范...
民国时期新疆库车地区的水利建设及困境
【导读】杨增新主政新疆时期,库车积极响应国民政府水利建设号召,通过开凿新渠、固渠建坝、挖掘坎儿井等举措来满足用水、防洪及开发利用需求;盛世才主政时,在苏联专家协助下为新疆制定多期水利计划,中国共产党人林基路带领群众疏浚旧渠、开辟新渠以及修建...

红色中国

浅析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历史地位
【导读】为适应华中、华南地区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在1938年9月至11月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期间,作出成立南方局的重要战略决策。南方局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派驻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工作的核心领导机构,1939年1月正式成立...
增进中华民族认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历史实践考察
【导读】抗日战争时期,新疆作为战略后方与多民族聚居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实践区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灵活运用“三不原则”,在尊重民族平等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动员、媒体宣传与教育渗透,...
沈阳:共和国工业化的先锋
【导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沈阳凭借自身卓越条件,在“一五”时期不断推进工业化建设,成为新中国工业化的先锋。这不仅增强了沈阳的工业实力,提高了辽宁省的工业化水平,而且为支援全国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为推动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作出贡献。 中华...

世界传播

数字人文与中国故事
【摘要】数字人文作为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深度融合的新兴领域,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再创造开辟新的路径。本文聚焦于“中国故事”的征引、阐释、翻译与改编现象,分析数字人文方法介入中国故事研究的可能切入点,旨在探索其在当代语境中的创新表达与文化活化机...
安娜·西格斯的中国革命叙事
【摘要】本文探讨德国左翼作家安娜·西格斯(Anna Seghers)在1930年代所创作的三篇中国革命题材小说——《杨树浦的五一节》《驾驶执照》《计秒表》,聚焦于西格斯如何通过具体的物象书写、空间表征及象征逻辑,重构中国工人、农民...

汉字中国

达州方言“说那些“的语用分析
【导读】达州方言中的“说那些”不同于普通话中的“说那些”,“那些”不表示远指,而是回指。“说那些”处于话语标记与动宾短语的虚化状态之间,在不同的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意义:一是弱化对方疑虑;二是弱化对方的歉意或谢意;三是弱化对方描述的事实。其语...
德江方言“懒X得” “懒得X”的构式分析
【导读】在德江方言中,人们使用“懒X得”“懒得X”表示否定、不情愿等意思,这种表达方式在德江方言中运用广泛。本文在构式语法的视角下,探究德江方言“懒X得”“懒得X”两种构式的特征,并对这两种构式的嵌套结合体“懒得×得”构式进行分析...
云南方言“场”的类词缀化
【导读】云南方言中有着很特殊的一类词缀——类词缀,它们经过泛化后参与构词,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场”在云南方言中属于类词缀。本文将探讨类词缀的定义、类词缀“场”语法化的过程、类词缀化的表现及成因。 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复合法是其主要的构词方...
从“止”字甲骨文“”看其表义策略
【导读】由于字形的演变,许多原本以“止”为表意构件的甲骨文字,其字形中的“止”部现已难以辨识,更难以理解造字初期“山”(止)的表义机制。本文将立足于“止”字的甲骨文形体,对其表义策略进行分析。 甲骨文是指用利器刻划或用毛笔书写在乌龟甲壳或动...
“反正”的词汇化、语法化
【导读】本文拟从历史语法学、形式语言学与现代汉语功能分析三个层面,系统探讨“反正”一词的演变路径与语用机制,揭示其语法化过程中的语言结构重构与交际功能发展。 “反正”一词作为现代汉语中高频使用的语用标记,语义功能丰富,句法位置灵活,体现了显...
《说文解字》 “至”声符字的同源问题
【导读】声符不仅表音,而且有释义功能,这在“玺”声符系列形声字中具有显著表现。通过梳理、分析《说文解字》中“巫”声符字的字义系统,可以发现,有10个字的“垩”声符和字义密切相关,它主要表现为三个语义特征:主干、主要的;小、细长;直。 形声字...

文学中国

艾芜《南行记》的边地空间建构
【导读】艾芜的《南行记》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流浪汉文学”,其描写的滇缅边地空间包含三个维度:一是呈现权力空间化的社会空间;二是个体在生存挣扎与境遇适应中形成的情感空间;三是漂泊者“我”的心理空间。艾芜以抗争回应压迫、以积极消解痛苦、以自由...
许钦文乡土小说的空间叙事
【导读】一个人的生存空间就是他存在于世界的标志。小说人物在空间里成长发展,在空间里体验人生百态。许钦文的乡土小说展现了故乡的风俗习惯,以及故乡民众的土地信仰与封建思想。许钦文通过空间叙事描绘了故乡的“风景画”“风情画”“风俗画”,都展示了浓...
《茶馆》人物对话的反讽艺术分析
【导读】本文聚焦老舍经典话剧《茶馆》中的反讽语言现象,并从人物塑造与情节叙述两个维度展开分析。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创作了许多有影响力的作品。《茶馆》是老舍1957年创作的一部戏剧,展现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茶馆》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
从“田园牧歌”到“都市乡愁”:乡土文学的叙事变迁
【导读】乡土文学从“田园牧歌”到“都市乡愁”的叙事转型与文化意象演变,深刻映射了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乡土文学的叙事结构和文化符号逐步实现了重构,都市情感逐渐取代了乡村理想,呈现出城乡文化既冲突又融合的复杂图景。 乡土...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导读】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各具特色,其中有四大代表性的市民形象: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和底层市民。这些市民形象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折射出旧中国百姓在时代阴霾下无可逃避的命运轨迹。 老舍始终心系百姓命运,他力图通过改造国民精神来实现国...
温暖与崇高:《平凡的世界》中的人性美
【导读】《平凡的世界》是的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该书以孙少安与孙少平两兄弟为主角,通过展现这两个小人物在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变迁与命运发展,反映了我国西北农村普通民众的生活图景。书中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活的小人物形象,使人性美在琐碎小事中得以呈现...
《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对话艺术例谈
【导读】本文将以《乞力马扎罗的雪》为研究文本,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对话艺术和语言特色,探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征,进而更全面地把握小说的主题内涵,并深入理解海明威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 《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海明威著名的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其创...

创意中国

现代“娜拉”形象的重构与现代女性的困境突围
【导读】本文以易卜生《玩偶之家》中“娜拉出走”的经典母题为起点,比较分析电影《出走的决心》与《好东西》的叙事策略与身份建构。前者聚焦女性从家庭桎措中觉醒的艰难历程,后者则探索女性在出走后的身份重构与社会实践,两部作品共同构成“娜拉出走”叙事...
从体力劳动者称谓的演变看社会变迁
【导读】称谓作为语言符号与社会文化的双重镜像,其历时演变深刻映射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轨迹。本文以从事搬运工作的体力劳动者在不同时期、地区的称谓为切入点,剖析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型过程中,劳动称谓体系与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文化认知演进...
谈方文山歌词的辞格运用
【导读】近年来,方文山歌词广受年轻群体青睐,其语言精炼,情感表达细腻,通过多样化修辞手段与古典辞格的创新运用,构建出独特的语言美学体系,有效增强了文本的情感张力与意境深度。本文从修辞学视角切入,重点探析其辞格类型特征、运用规律及组合策略。 ...
从山西清代水利碑刻看《汉语大词典》之微瑕
【导读】本文从词典学的视角,以山西清代水利碑刻为主要语料,对《汉语大词典》的例证疏漏问题进行匡补,以期为《汉语大词典》的修订提供参考。 山西地区的水利碑刻记载了水患水灾、灾害治理、修渠浚河、分水规则、争水诉讼等重要事件,保留了大量文字信息,...
言说传统,对话当代:《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语言策略
【导读】《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作为一部现象级动画电影的续作,开创了中国动画电影的票房神话。这部影片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以独特的语言策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哪吒2》的语言特色 (一)台...
相关杂志
订阅全年后,您可享受以下权益
①该本杂志即日起至未来1年内所有更新电子版杂志的使用权限;
②赠送该杂志的部分往期的杂志的使用权限,有效期1年。

全年订购价格: ¥144.00

订阅全年
--%>

登录龙源期刊网

温馨提示:

1.点击网站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账号充值

2.充值金额可以选择30,50,100或500元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杂志或文章

还没有龙源账户? 立即注册

购买杂志

中国故事

杂志价格:¥12.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购买杂志

中国故事

杂志价格:¥12.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去充值
monitor
客服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