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

2025年07期
  • 收藏
收藏成功
微博 空间 微信

类型

月刊

类别

定价
促销信息
全年订阅更优惠!
¥20.00 ¥12.00
目录

文脉中国

《论语》中孔子的生死观及其伦理建构
【导读】孔子的生死观以“仁”为核心,主张重生慎死、孝亲爱人,强调在现世中通过道德实践实现生命价值。本文从核心内涵、实践路径与现代启示三方面展开,探讨孔子生死观对当代人理性面对生死的指导意义。 在《论语》中,孔子对生死问题的思考贯穿始终,其生...
先秦儒道两家时间观之异同
【导读】先秦儒家和道家思想影响深远,二者在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本文通过相关著作对两家的时间观进行对比,探讨其异同。研究发现,儒道两家时间观均呈现出中国古代哲学时间观的连续性和循环性的特点,但在形式和内容上却表现出具体性与抽象性、社会历史性...
论欧阳修哀祭文中的风神美
【导读】欧阳修哀祭文以质朴平实、骈散相融的语言叙述逝者的生前往事,以回环婉转、抑扬顿挫的结构呈现出逝者的精神风采和命运,以抚今追昔、悲慨鸣咽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与哀悼。真挚的情感抒发与独特的艺术风貌使其哀祭文呈现出一种跌宕遒逸、慨叹淋漓的...
论叶适的《贤良进卷》
【导读】叶适,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其文学创作包括诗、文、赋等诸多文体,尤以时文著称。时文作为叶适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彰显了其文学才华与思想深度,亦映射了当时社会的政治风貌与文化底蕴。本文以叶适时文代表作《贤良进卷》为研究对象...
《世说新语》中的孝子形象探究
【导读】《世说新语》是魏晋时期的一部志人小说,记录了孝子形象及其言行。本文围绕其中“舆论至孝”“尊礼从孝”等孝子形象,分析其成因和历史意义。 《世说新语》依据内容细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个类别,“德行”作为首类,具有引...
中西方人性论思想的内在趋同探讨
【导读】人性论是对人性本质的探索,也是历代哲人不懈追问的核心议题。中西方思想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但都不约而同地从“善”与“恶”的维度出发,确立了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以及无善无恶论这四类基本观点。中西方人性论在逻辑思维层面展现出“善...

诗话中国

洛阳生活对杜甫的影响
【导读】杜甫青少年时期多居住在洛阳,洛阳深厚的文化背景对杜甫青年时期的交游、诗歌创作皆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杜甫的生平经历与洛阳 (一)杜甫的洛阳时光 诗圣杜甫的一生仅短短59年,由于时代的动乱和个人志向选择,杜甫游历甚广,所到之地包括长安...
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情怀
【导读】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女性文人和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物,其词作展现了独特的女性情怀。本文以其生平经历为线索,通过分析少女时期、婚后时期和老年时期的代表性词作,探讨不同时期女性情怀的具体表现及其成因,进而揭示李清照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价值...
论向子諲隐逸词创作
【导读】向子諲作为一代名臣,经历了靖康之变,在五十四岁挂冠归隐之后,开始创作隐逸词。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向子諲的隐逸词创作。 引言 词,起源于“胡夷里巷之曲”,是在民间曲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艺形式。经过一些著名诗人之手,词体在晚唐逐步成熟...
苏轼涉梦词的佛禅思想探微
【导读】苏轼作品中的涉梦词数量多、意蕴深远,通过与佛禅思想的交融,呈现出独特的思想深度与文化内涵。按照词作的具体内容,可将“梦”意象归纳为三重境界:其一为自我觉照之梦,体现主体意识的觉醒;其二为空幻寂灭之梦,彰显生命本质的思考;其三为半醉半...
清代闺秀诗话中的“温柔敦厚
【导读】儒家“温柔敦厚”诗教观自《礼记·经解》立论,经历代阐释,其始终暗藏性别权力话语。这种诗学与伦理的共谋,在明清两代臻于极致,暴露出男性文人主导的诗教观对女性书写的规训本质。清代闺秀诗话的兴起,照见儒门训诫与彤管锋芒的幽微博弈...
当代汉诗在新媒介语境下的困境
【导读】当代汉诗正处于现代性危机之中,其特征包括读者群体的丧失、诗性思维的缺席、诗人的认同焦虑与表意困境,而现代传媒环境的檀变正是造成其危机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上,60余个诗歌流派集体亮相,这无疑是中国诗歌界的...
张映姝诗集《她·们》浅析
【导读】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许多女诗人关注到不同区域文化塑造的多元女性形象。新疆女诗人张映姝的诗集《她·们》塑造了一百位新时代新疆女性。这些女性形象跨越社会各阶层,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却共同彰显了中国女性的广阔胸怀与时代风...

史话中国

清末地方督抚与立宪派的互动
【导读】清末民初的立宪运动是政治转型的表现之一。大量立宪派人士在地方从事立宪实践运动,地方督抚是他们面对的首要互动对象。两者以合作为主,立宪派将该运动分成国会请愿和责任内阁两个任务,将后者交予地方督抚。但督抚与立宪派的合作建立在一定秩序内,...
战时文艺奖助金的有效性与有限性
【导读】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武汉等地相继沦陷,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文艺创作行业也遭受重创,稿费降低,版税停发,职业作家的生计问题面临严重威胁。于是,1940年4月24日,文艺奖助金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主要通过奖、助、贷等方式来奖励优秀作品...
贡袜之仪:以文化物、以物化人
【导读】袜子是人们熟悉的生活必需品。在古代,袜子还承载着文化意义和政治意义,从而产生了“贡袜”这一文化现象。本文以袜子这一物质文化载体为切入点,探究中原文化与周边族群文化的互动方式,考察不同文化体系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情况,从而认识中华民族共同...

世界传播

专栏·中国故事的世界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有鉴于此,本专栏以中国经典故事在世界文学中的征引、阐释与流变为路径,彰显中国文化的感召力、生发力和影响力,以期夯实中国话语和...
中国漫画《道》在德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
【摘要】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推进,中国漫画逐渐走入国际市场,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新兴载体。本文以古风漫画《道》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德语文化语境中的传播与接受。本研究通过收集与分析德国主流平台读者书评发现,《道》以其中国志怪元素...
德语故事集《中国魔法童话与恶作剧故事》的图像叙事
【摘要】《中国魔法童话与恶作剧故事》是由薇拉·维尔特贝格编纂、莫妮卡·莱姆格鲁贝尔绘制插图的德语故事集,收录《白蛇传》《牛郎与织女》等11篇中国故事。本文以书中插图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中的叙事时间、叙事视角与呈现出的中国想...

红色中国

探析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之缘起
【导读】蔡和森的社会主义思想来源较为多元。本文主要从三个层面剖析其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渊源,希望能为理解中国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发展提供新视角。 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其来源呈现多样化特征:既受到传统湖湘文化的浸润...
陕西红色体育精神的起源、内涵与当代价值
【导读】陕西是红色体育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陕西红色体育精神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时代性。本文系统梳理陕西红色体育精神的历史渊源及延安时期的实践发展,旨在深化其时代内涵,推动红色体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精...
东北抗联题材绘画的创作演变与精神传承
【导读】东北抗日联军(以下简称“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抗日武装。在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地区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游击战争,形成了丰富多彩、蔚为壮观的东北抗联文化。其中,以抗联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在鼓舞教育人民群众、团结一切抗日力量...

文学中国

儿童视角叙事:萧红小说的陌生化实践
【导读】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儿童视角叙事的开创性作家,萧红在其代表作《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小说中,创造性地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叙事艺术体系。本文以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为切入点,探讨萧红小说中儿童视角与艺术陌生化手法之间的互文关系。 萧红在...
《雪山大地》中的“生生”美学思想
【导读】“生生”美学是中国传统审美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的靳新形态,呈现出鲜明的中国气派。其文化要义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之源头——《周易》,“生生”即生命的创生。杨志军的小说《雪山大地》中展现出灵动的“生生”美学风范,是当代生态文...
城市化浪潮中的人性书写
【导读】本文以王安忆长篇小说《五湖四海》为研究对象,阐释作家如何通过双重维度的伦理叙事建构人文关怀体系:其一,展现传统亲情在资本浪潮中的精神坚守,同时揭示市场化进程中情感异化的伦理困境,形成对现代婚姻的辩证思考;其二,表现在物质困顿与精神漂...
女性个人化写作的艺术特征
【导读】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女性主义写作持续发展,在现代文学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本文以的代表作《私人生活》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女性个人化写作的艺术特征。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富有独立精神的女性文学首次在中国文学界崛起,众多才华横溢...
抗战·逃亡·启蒙
【导读】萧红的抗战题材小说《马伯乐》,避开了宏大的战争叙事,转而聚焦于烽火之外的日常生活,探寻人类生存的本质命题。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上海等地的东北作家群体,从书写东北沦陷区转向表现战时的中国,萧红的《马伯乐》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阿娜河畔》的女性叙事艺术
【导读】《阿娜河畔》以茂盛农场为背景,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女性善良、独立、坚毅的优秀品质。在笔下,女性自主地建构身份,按照自身意愿来选择自己的生活。小说围绕着女性叙事的常见主题来诉说女性的历史命运;借助对话的形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汉字中国

《六祖坛经》常见句式探究
【导读】《六祖坛经》中常见句式有判断句、疑问句、祈使句、被动句,在语法上呈现出由古代汉语向近代汉语过渡的特点。 《六祖坛经》,亦称《坛经》,作为禅宗的主要经典之一,在中国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六祖坛经》记载了惠能求法和传法的事迹,具有俗语的...
《滕王阁序》四处释义献疑
【导读】“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是千古传诵的文化经典。然而文章中一些词句的释义,至今存在一定争议。 本文选取了文中四处词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物华天宝 二、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
《鸿门宴》今注汇释与辨正
【导读】《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古文,本文借助工具书,对《鸿门宴》中的“谢”“斗”两字的文下注释进行辨正,提出新的看法。 1 谢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一...

民俗中国

河湟地区汉藏民族文化交融
【导读】在历史上,汉、藏等多民族共同居住在河湟地区,当地多种文化交互影响、迭代碰撞。初建于明太祖洪武年间的藏传佛教寺庙瞿昙寺,其建筑风格、壁画绘制等都体现出佛教的影响。本文通过考察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寺院建筑,特别是瞿昙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第...
云南巍山彝族打歌的审美特征与文化价值
【导读】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深入探析云南巍山彝族打歌的动作、音乐(打歌调)、服饰等方面的审美特征,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为进一步挖掘其文化潜力提供理论支持。 中国西南地区有众多少数民族,彝族便是其中之一。彝族文化保留了民族...
从表演到文化:侗戏艺术特色初探
【导读】侗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以“说”“唱”为主要表现形式,在表演中融汇了多元的民族乐器。它既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礼赞,又体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信仰观念。在今天,侗戏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更多关注。 引言 ...

人文中国

动态再现:河南卫视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路径与启示
【导读】近年来,河南卫视推出的文艺精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动态再现在大众面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场,动因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树立文化自信的时代需要、自身资源禀赋的现实基础,路径在于“两创”、数字赋能、科技解码、打造文化IP,价值在于...
《论语》 “君子不器 再解读
【导读】《论语·为政》中关于“君子不器”一语,多数解释为君子不应像器具,只具备某一方面的功能。本文认为孔子所倡导的既不是专才,也不是通才,而是强调君子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约束,而忽略了“道”。 一、引言 《论语·为政》有言...
西南官话“上/下”方位动词的语义分析
【导读】在西南官话区,“上东北”“下江南”等短语中的“上/下”以动词形式存在,意为“到,往”。这类表达暗含了说话者的空间认识:距离相近的两处地点,如果往高处去则为“上”,反之亦然,并在语言抽象层面形成了文化地位的隐喻。本文借鉴认知语法与地理...
乡村宗族治理的历史溯源与现代嬉变
【导读】本文以中国乡村宗族制度为研究对象,聚焦宗族身份的历史变迁,通过系统梳理历史文献资料,深入探讨宗族制度在我国社会结构中的概念内涵与角色定位,并着重分析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转变。 中国传统村落中的宗族组织,作为传统社会基础治理体系的一...
刘长卿诗歌中“门”意象的原型批评
【导读】刘长卿的诗歌中灵活运用了大量意象,“门”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本文运用西方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刘长卿诗歌中“门”这一意象进行推源溯流,分析“门”在诗歌中的独特象征意蕴。 兴与象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原型系统,也是最早的文化原型模式。...
苏轼杭州送别词的物象表达
【导读】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创作了大量的送别词,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他对友情的珍视,也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苏轼的送别词常将送别的地点定位在水边或者楼台,时间集中在黄昏和夜晚,这种时空定位使得词中的离情别绪有了更丰富的情感意蕴...
相关杂志
订阅全年后,您可享受以下权益
①该本杂志即日起至未来1年内所有更新电子版杂志的使用权限;
②赠送该杂志的部分往期的杂志的使用权限,有效期1年。

全年订购价格: ¥144.00

订阅全年
--%>

登录龙源期刊网

温馨提示:

1.点击网站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账号充值

2.充值金额可以选择30,50,100或500元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杂志或文章

还没有龙源账户? 立即注册

购买杂志

中国故事

杂志价格:¥12.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购买杂志

中国故事

杂志价格:¥12.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去充值
monitor
客服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