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故乡》人物解读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自1923年《故乡》首次进入语文教科书[1],至今已有一百年了。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故乡》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应当突出审美创造的培养,但传统教学中的静态的人物形象对比,难以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宏大叙事角度的主题解读也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难以产生切己的体悟。本文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视角出发,认为故乡中的人物形象不应该首先被当作特殊时代中的静态人物来看待,而是应当首先被当作存在着的动态的人,并以此来发掘《故乡》的新价值。(剩余6743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