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
    考点一 典型地区的自然灾害考点二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区域环境保护1. 东北三省——湿地面积锐减(1)湿地的生态功能: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2)湿地减少原因:长期的大面积开荒。(3)后果:湿地面积锐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4)措施:为了保护环境、恢复生态,国家决定停止开荒,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1)水土流失的原因①自然原因②人为原因: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
    张淼
  • 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
    考点一 典型地区的自然灾害考点二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区域环境保护1. 东北三省——湿地面积锐减(1)湿地的生态功能: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2)湿地减少原因:长期的大面积开荒。(3)后果:湿地面积锐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4)措施:为了保护环境、恢复生态,国家决定停止开荒,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1)水土流失的原因①自然原因②人为原因: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
    张淼
  • “环境与发展”练习题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该纲要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格局。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关于“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轴”是指的京沪铁路B.“两翼”中的“南翼”以沪蓉运输通道为依托C.“三极”是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D.“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2.长江黄金水道是实现长江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依托,其形成的主要社会经济条
    冯春艳
  • 《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自我评估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填入后面的括号内。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黄土高原是中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该地区人地矛盾突出,治理黄土高原,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3题。1. 目前,黄土高原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 )A. 酸雨污染 B. 土地荒漠化C. 水资源污染 D. 水土流失2. 解决该环境问题最主要的措施是( )A. 植树种草B. 鼓励生育,增加劳
    张君
  • 《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自我评估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填入后面的括号内。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黄土高原是中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该地区人地矛盾突出,治理黄土高原,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3题。1. 目前,黄土高原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 )A. 酸雨污染 B. 土地荒漠化C. 水资源污染 D. 水土流失2. 解决该环境问题最主要的措施是( )A. 植树种草B. 鼓励生育,增加劳动
    张君
  • 县中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与发展定位
    截至2020年,全国共有2847个区县级行政单位,包括1317个县、948个区、391个县级市等。全国普通高中共有1.42万所,县域高中0.72万所,占了半壁江山,在校生规模超过了一半,达到了1468.4万人,专任教师近10万。但近年来,不少地方县中优秀教师、优秀学生不断流失,导致县中教育质量不断下滑,教育生态遭到破坏,甚至一些地方出现了“县中塌陷”。从某种意义上说,县中困境是县域整体教育滑坡的一个警示信号,与整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密
    施润华
  • 综合思维视角下的“环境与发展”单元学习活动设计
    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图15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
    付立梅 王燕津 陈世敏
  • 聊城八角鼓音乐生存环境与发展现状初探
    [摘 要]聊城八角鼓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京杭大运河沿岸典型的一种曲艺音乐,曾家喻户晓盛极一时。在现代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由于多种原因,这一曲艺瑰宝濒临灭绝的困境。聊城八角鼓在中国曲艺界地位斐然,其文化、艺术、审美等价值日益显著,有利于研究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沿岸传统曲艺音乐。通过田野调查对现存聊城八角鼓音乐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现状进行总结,深入探讨聊城八角鼓的发展困境。[关键词]聊城八角鼓;曲艺音乐;生
    杨思佳
  • 全球南方的性别与环境:从“妇女、环境与发展”到女性主义政治生态学
    耕耘在发展领域里的女性主义学者同时对“发展中的妇女”和“妇女、环境与发展”运动提出了批评。
    博纳黛特·雷瑟莱克西昂
  • 创新驱动低碳转型 推动经济绿色发展
    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部部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外方执行副主席吉尔博说。
    李禾
  • 黄润秋:碳达峰碳中和要先立后破
    黄润秋建议国合会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入开展研究,识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面临的挑战,研究提出宏观性、战略性的解决方案;围绕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三大危机,加强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重点议题的研究
  •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案例研究
    他们的实地调查记录和实践报告展示了他们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理解和关注。笔者对他们的努力和成果表示赞赏,并持续引导他们在地理实践中不断成长。
    陆平
  • 补贴资金的价值是体现政府发展会展的决心
    仅今年6月份,中华环保联合会就计划举办三个大型活动,分别是:计划6月初在湖北省十堰市举办第十五届环境与发展论坛暨十堰武当山国际高峰论坛,配套举办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技术装备博览会;6月中旬将在江苏省苏州市举办太湖国际产业集群绿色发展大会
    陈猛
  • 高中地理实践作业设计方法探究
    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就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第二,人类向自然环境排放废弃物。工业革命以来,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
    甘宇华
  • 论环境法视角下的“传承优秀文化遗产”
    可持续发展原则应包含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与发展一体化四个核心要素。
    李伟芳
  • 国际法视域下的环境权与国家主权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重申了《人类环境宣言》原则21,它不仅在措辞中将“环境政策”改为“环境与发展政策”,更加强调了发展的重要性,而且将该原则的位置提前,作为《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的第二项原则。
    杨银霞
  • 深度学习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本节课后,为培养学生迁移应用能力,又让他们从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和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中选择一个区域研究其环境与发展问题,第二节课上分组交流。
    丁翼飞
  • 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地理生活化学习策略
    以《环境与发展》内容为例,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获取的物质和能量越来越多。
    桑成林
  • 环境新闻速览|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持续厚植(人民日报)
    正是多年持续研究,使得中外环境与发展领域高层人士及专家学者,能够洞察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不懈努力和惊人成效。不妨先来看两张令人印象深刻的柱状趋势图。
  • 在云南,发现人与自然的共生之道
    1992年6月5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性公约—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应运而生。成立至今,《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大会已举办14次。
    乔振祺 张劲文 董芳 马耕平 秦斌
加载中...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