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评论

北京文艺评论

2024年01期
  • 收藏
收藏成功
微博 空间 微信

类型

半年刊

类别

定价
促销信息
全年订阅更优惠!
¥25.00 ¥15.00
目录

代发刊词

对《北京文艺评论》的想象
以“北京”为名,现在有了“文艺评论”。 “北京”的意义不言自明。就文化而言,北京是中心、是高地,是贯通悠久的中华文明和日新月异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中轴线。在时间和空间、历史和生活的交汇处,北京领风气之先,引潮流之所向。 所以,“北京”的“文艺评...

访谈

一个人和他的时代及文学
伟大的人塑造一个时代,一般的人只能被时代所塑造。我就是一个被时代塑造的普通人。 一 “为今天干杯”——谢冕先生的人生观 高秀芹(后文简称为“高”):记得2021年的12月25日中午,我们师生还有好友一起相聚,我们用你的话做了一个横幅:“人类...
附录一 谢冕学术年谱(1932—2023)
1932年 1月6日(旧历辛未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1937年 9月,入福州私立化民小学读书,至1938年7月。 1939年 9月,入福州私立独青小学,至1943年7月。 1943年 9月,入福州仓山中心小学。在此遇李兆雄先...
附录二 谢冕著述目录
著作 《湖岸诗评》,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 《北京书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2月。 《共和国的星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6月。 《论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 《谢冕文学评论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

特稿·新时代中国文艺2014—2024

“两个结合”与中国现实主义文艺的五种理论范式
编者按 新时代文艺发端于党的十八大,以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为重要标志,至今算来,已整整十年。新时代文艺,意味着文艺领域的大变革,也真正开辟了中国文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期特稿旨在展现新时代中国文艺在这不...
慷慨十年长剑在,登楼一笑暮山横
以十年作为一个时间单元来考察长篇小说的创作,这一既有现场感,又多少有些历史感的时间单元,会给我们的考察带来别样的感受和视角。往大了说,这也是当下文学“经典化”的一种方式,具体地说,一部作品如果经得住十年的检验,还没有被我们遗忘,这部作品就值...
穿云破雾 临风朝阳
过去十年,经历了金融税收和行风的多轮整顿、逆全球化潮流的迅速转向、电影管理转隶的调整、社会舆情的不断冲击、三年疫情的创伤性影响、长短视频以及直播等新媒介的爆发式增长等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中国电影发展生态出现了重大变化。作为最受关注最有影响的大...
什么是新时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一直是一项复杂的历史书写和意识形态建构的工程。作为历史叙述的一种,它当然无法摆脱线性时间的宰制,在这个维度上,“50、60年代文学”“70年代文学”“80年代文学”“90年代文学”此类的叙述构成了一种物理时间意义上...
新的人民史诗的诞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文艺讲话中提出要创造新时代的人民史诗的问题。毫无疑问,既然中国人民有能力在历史和现实中创造出足以令全世界人民惊叹的中国奇迹,这本身就是伟大的人民史诗,那么,我们的作家完全应该而且也有能力通过文学的方式创造出...
新时代文学与新的思想命题
在《新时代文学“新”在哪里》《再论新时代文学“新”在哪里》中,我在文学史的脉络中梳理和勾勒了新时代文学相对于新时期文学、新中国前三十年文学、五四新文学、传统中国文学之“新”,以及新时代所带来的主题之新、意识之新、经验之新、格局之新。本文接续...
新时代文学的五个特征
新时代文学发端于党的十八大,以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为重要标志。虽然新时代文学还在发展过程之中,但已经出现新的特征,可以进行一些初步总结。 一、更加面向社会现实 新时期文学致力于向内转,新时代文学则更加面向现实...
“到世界去”与“在世界中”
新时期以来,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增多,大批国人以留学、移民、派遣、访学、工作等身份走出国门,“到世界去”成为一代人的主题。去往未知的世界,探索不一样的风景,感受全然不同的风土人情,表现“去国”和“返乡”间感情的牵扯与撕裂,凡此种种,成为一...
新时代文学如何讲述“北京故事”
作为近代以来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非凡的意义。不仅“鲁郭茅巴老曹”等文学巨子曾齐聚北京,在这里收获了他们文学的声誉;同时“乡土文学”“京派文学”等大规模的文艺运动,也均由北京发起并延及各地。对此,孙郁教授曾言,“现...

前沿

文学史的焦虑和犹豫不决
文学史的焦虑 文学史建基于进化论的时间意识形态,“滚滚向前”、“遥遥领先”或“明天会更好”,人们借此划分所谓“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后现代”或“新时代”(其中的起讫边界模糊不清永远争论不休),建立起不言自明的等级秩序。因而...
学院批评与文学经典的生产
学院批评也称“学院派批评”。 按照法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蒂博代(Albert Thibaudet)的划分,学院批评可看作以大学教授为批评主体的“职业的批评”。在当代中国,学院批评是在20世纪90年代被叫响的,而在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语境中,批...

现场与立场·素人写作

写作者是写作者的身份证姓名
近年,“素人写作”被赋予打破固有文学圈层和发现新的审美可能的意义,同时,也成为重要的文学出版标签和板块。 这些图书出版物,有些是不同平台的多人合集,主要以诗集为主,像B站的《不再努力成为另一个人:我在B站写诗》、小红书和微博诗集博主的《星期...
印痕之下:非虚构写作与公共性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非虚构作品开始以小的切口观察社会,更加强调个体感受和经验,他们通过描述自己和身边人的亲身经历,来深度挖掘当事人生活的各个面向,从具体的事件体验和感受向内挖掘个体的性格和观念,以此立体呈现出他们的世界。在这类作品中,写作者也...
加深的“人”
“两条汹涌的河流中一块共同的巨岩,勇敢的人啊,你如我吩咐前去那里……” ——《奥德赛》第十卷 在苦于如何为这篇文章开头的时刻,我的手机上恰好接到一位写作者发来的微信:“最近做了一个人物采访,在写作过程中感到或许能写成一篇报告文学类型的报道…...
“素人写作”:全民写作时代的命名术
参考由《文艺报》策划讨论并给出的“2023文学关键词”,我们会发现,不论是“AI写作”,还是近年来持续流行的“素人写作”,这些新的风向标,都在为我们提供这样一种判断:文学现场正在尝试建立一种新的边界,而这种建立是向外的,并试图与当代现实生活...

北京来信

公园、博物馆与休闲文化
主持人语 / 李 静 北京,作为首都、古都与国际化大都市,是名副其实的政治与文化中心。“中心”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北京蕴蓄古今、含纳中西、沟通上下的巨大包容性。这令它成为无数城市中的“典型形象”,更铸就了无数国人的精神家园。可以说,特殊性...
京派文学的先锋传统
许多年前,作家格非评价汪曾祺的时候,以为其作品属于先锋派。这个看法隐含的话题意味深长,细想起来,是将京派的传统与文学突围意识连接在一起了。这也使我思考一个问题,京派传统里,是否存在先锋性?答案是显然的。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京派的文学处于...

新学人·“钱的故事”

“钱的故事”:当代文学中的经济问题
DNA承载的遗传记忆可以追溯到数十亿年前,但每个人的经验记忆往往只有数十年之短。 因此太阳之下并无新事,但对于个体来说,世界和人生永远有无数未知。 文学研究也同样徘徊在这样的新旧之间。 对于文学本身来说,没什么故事见所未见,没什么意绪闻所未...
三杰闯关
夸张一点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陕西三杰”(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首先开辟了中国当代文学生存于市场经济时代的道路。 之所以如此,恐怕要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说起。那时,市场逻辑以“自负盈亏”的方式第一次渗透到原本依托于计划经济体制...
领受与自渡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冯至《十四行集·我们准备着》 2015年,初次在“豆瓣阅读”上发表“铁西冠军”系列小说的班宇,在他为小说撰写的“作品简介”中这样写道: 这...
必要与限度:论经济叙事与乡村振兴主题
经济叙事,是对国计民生的关注与关怀,可以相对客观地反映一个历史阶段内社会生活的样貌,因其客观与理性,使其可以成为历史的参照和佐证。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有大量关于唐代经济生活的内容,比如回鹘与唐朝的实物贸易,还有唐代官员的官俸情况等,陈寅恪将诗...

作家批评

另一种幸福人生
很多中国人以前的世界史,其实只是半部世界史,仅涵盖欧洲、北美、东亚所组成的北半球,所谓高理性与工业化的那一圈。这种史观的可靠程度另说。 至于此外的“南方国家”,在不少人眼里则是一大片辽阔的空白。这也难怪。那些地方一直穷、乱、差,好容易有了些...
遗生录
遗 墨 对于作家遗作出版这件事,一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悖论之一。成名作家身后,作品无继,总是成为某种莫名的悬念。这是读者们引颈期待的原因。而如果伴随著作家本人的经历,或与此相关的社会议题,会带来某种在生作家得不到的关注。比如如火如荼的“...
时代性、创造性及其他
1 笔墨当随时代。向来,文艺作品与它诞生的时代具有一种紧密的交融性关系,它们之间有种可以细细省察的互证与映照。换句话说,就是任何作家的写作都会或多或少地具有“时代性”,没有谁能够摆脱时代对他的影响,即使他写下的是久远的故事或者神话、传奇。写...

文艺立交桥·《繁花》

主持人语
《繁花》是近年来当代文艺界代表性文本,影响泛及文学、影视、网络等诸多领域。本专辑邀请三位青年学人,从不同角度透析“繁花现象”。王幸逸《弄堂怀旧:城市记忆共同体与网络版〈繁花〉的诞生》一文,以扎实绵密的材料,聚焦于“弄堂网”连载版《繁花》的文...
弄堂怀旧:城市记忆共同体与网络版《繁花》的诞生
金宇澄的《繁花》一经面世,即引起文坛重视与读者好评。2012年8月,篇幅约29万字的《繁花》发表于《收获长篇专号》2012年秋冬卷,很快登上中国小说学会“2012中国小说排行榜”榜首。2013年3月,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35万字左右的单行本,...
《繁花》的空间地景
金宇澄在《繁花》创作谈中坦言,地理空间调配着人物行为分配乃至叙述事件的发生:“‘文革’前后直到90年代末期的上海市井生活,不同场合不同生活场景的人物、事件和聚会,是有具体区域的。”[1]无论是串联起叙事线索的黄河路、进贤路等上海地标,还是叙...
文学破圈,腔调何来?
引论一种对近年来文学改编影视作品的私人观察是,严肃文学或者严肃向类型文学的改编剧作正值热潮,而曾经流量巨大的网文IP改编剧似乎难掩颓势。实际上,从2020年至今的行业蓝皮书来看,网络文学的影视化改编在数量上仍然占据绝对多数。但是在质量上,能...

诗歌共时体·新诗音乐

主持人语
《北京文艺评论》是从《十月》杂志脱胎而来的一份新刊物,不但体现了我国文学评论事业的新质生产力,彰显了从文化首都向新时代文学辐射而出的光彩和能量,而且从具体而微的人文传统和环境来看,它的诗歌栏目有责任承续和发扬《十月》在1980年代所彰显的先...
新诗音乐:一场从视觉到听觉的数字化迁徙
当我意识到这会是一篇重要文章,我便感到我俨然一支鸿毛的笔,被这个事件与时代紧紧握住,在移动的笔尖上吐一个小我的血与汗。作为一位深耕新诗十数年的诗人,我也曾误入新诗百年至今的相似性迷雾,并于其中辗转反侧摸爬滚打日久,但好在最终依靠新诗等效原则...
新诗音乐四人谈
如何理解作为新形式的新诗音乐? 王子瓜 站在观察者的角度看,目前对新诗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新形式的认识还十分局限,有必要谈谈我的理解。 首先我们应该区分两个概念:是“新诗音乐”,还是“新诗之歌”?是新诗的音乐化,还是新诗的歌曲化?如果把202...
后默读时代,如何重塑新诗的声音
1 出于偶然,诗人炎石发现一款名为“Suno”的AI作曲软件,它依托于微信小程序,使用者将歌词输入其中,辅以并不复杂的操作,分分钟便能输出一首歌曲。炎石开始利用这一技术进行所谓“新诗音乐”的试验,将诗歌文本录入AI程序,将原诗生成为声音的形...
编后记
此刻,回望1980年代《十月》创刊时期前辈编辑家们的初心: 在“世界文学”视野里郑重地思考中国当代文学,去设计和构建它可能生长的形态,开启文明互鉴的眼光。 文学和艺术拓展自身边界,向所有人文学科敞开,打开认知与审美的通道,参与和引领时代思想...
相关杂志
订阅全年后,您可享受以下权益
①该本杂志即日起至未来1年内所有更新电子版杂志的使用权限;
②赠送该杂志的部分往期的杂志的使用权限,有效期1年。

全年订购价格: ¥90.00

订阅全年
--%>

登录龙源期刊网

温馨提示:

1.点击网站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账号充值

2.充值金额可以选择30,50,100或500元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杂志或文章

还没有龙源账户? 立即注册

购买杂志

北京文艺评论

杂志价格:¥15.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购买杂志

北京文艺评论

杂志价格:¥15.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去充值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