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

2024年07期
  • 收藏
收藏成功
微博 空间 微信

类型

月刊

类别

定价
促销信息
全年订阅更优惠!
¥20.00 ¥12.00
目录

礼乐中国

中古近亲婚的是与非
【编者按】先圣有言,“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中国礼乐传统流传数千年,政教互动,礼俗教化,粲然大备,为中国文化一大特色。然近代以来,西风东渐,中国礼乐传统颇受争议。当今中国,经济勃兴,国力崛升,文教再造,礼乐复兴亦适逢其时...

文脉中国

上古文学中的“刺世”意识
【导读】“刺世”意识是中国人在立足现实的思想传统上,形成的对社会的批判意识。它涵盖了从看见不合理现象到采取行动的过程,是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精神的生动展现。本文分析上古文学作品中的刺世成分,尝试寻找刺世理论形成之前的形态演变,整理其中的发展脉络...
《周易》师卦的儒家哲学
【导读】儒家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周易》作为群经之首,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周易》是儒家哲学的根源,其中的《易传》体现着儒家的世界观、价值观。儒家思想蕴含着对《周易》思想的继承与推演。孔子提...
陆九渊对孟子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导读】政治哲学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陆九渊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政治思想。陆九渊沿用了孟子的思路,以“天”作为政治学说的形而上依据,强调天命与德治,主张君王应重视民生问题,同时要发挥各级官吏的作用。陆九渊继承了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仁政说的心性...
浅谈墨家的“义”
【导读】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墨家鲜明地提出了以“义”为核心的主张。评判一种古代政治思想,往往涉及思想理论的合法性问题。探讨理论合法性,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墨家思想,并在其理论基础上实现创造性发展。 墨家的“义”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既是一种道...
《天启新修成都府志》里的杜甫遗韵
【导读】明代冯任修、张世雍等编纂的《天启新修成都府志》中收录了不少与杜甫有关的历史文献资料。但至今尚无人对这些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本文结合杜甫的生平,及其在成都的游踪、交游、诗作等相关资料对《天启成都府志》的杜甫行踪进行初步探讨,以对杜...
从青铜器纹饰递嬗看先秦“民本思想”发展
【导读】本文使用文献分析法及历史研究法,综合先秦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想及设计条件,分析整理先秦青铜器纹饰的内涵、作用及服务对象,寻找“青铜器纹饰递嬗规律”与“先秦民本思想”形成之间的内在连结。分析发现:先秦青铜器纹饰在夏商时期具备“师法自然、...
乾隆朝新疆纪行文的发展演变特征
【导读】纪行文学在汉唐文化的孕育下取得了不俗成绩,文体渐趋定型。清代文学重朴学之风,重视文章求证,侧面推动着纪行文在体式风格和思想内容方面的发展。首先,乾隆朝对新疆早期地理勘探需要翔实的地理资料,后期《西域图志》《新疆图志》等方志的编撰,推...

文学中国

论葛亮小说《飞发》的艺术特征
【导读】葛亮是善于讲故事的作家,他对小说进行了精心设计。《飞发》通过构筑双线矛盾,建立以翟玉成为核心的故事框架,形成文本叙事主线;通过设计“俄罗斯套娃”式结构,实现时空的自由转换,四层故事,波澜起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通过呈现香港飞发匠人的...
从《激流三部曲》到《憩园》:封建家族的溃败史
【导读】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家,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的家族系列小说描写了封建大家族的溃败史,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迁。《激流三部曲》及其续篇《憩园》深刻地对封建制度的罪恶本质进行了揭露,反映出巴金对旧制...
“杨朔散文模式”中的地理景观书写及历史意义
【导读】“杨朔模式”蕴含着游历与归乡的两大主题,所历之景包含自然与人文两大地理景观要素。这些要素使杨朔的散文创作倾向于游记散文的创作风格,“杨朔模式”也确实从中国传统的游记散文创作中汲取了营养。不论是过去、当下乃至未来,杨朔与他的“杨朔模式...
是“熟能生巧”还是“道德比较”
【导读】《卖油翁》的主题向来众说纷纭,存在两种主要观点:第一,此文通过一个小故事传达了“熟能生巧”的道理;第二,此文通过卖油翁和陈尧咨的对话,鲜明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形成道德对比,揭示做人要谦虚沉稳、戒骄戒躁的道理。本文从文本、资料和史实出发...
《镜花缘》女性观的局限性及原因探析
【导读】清代文人李汝珍创作的《镜花缘》从男性视角展现了独特的女性观,这种观念既有紧跟时代步伐的积极进步性,又有着无可避免的局限性。小说中的女性均由家庭内场域转向了社会外场域,同男性一样,可以平等地接受教育、参与政治。但同时,小说对女性执政者...
文学与建筑的跨时空对话
【导读】本文主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观察文学作品的深层意味。从建筑角度解读文学,文学作品中的内在人文精神得到了深层揭示;从时间流脉的角度把握文本,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文学品格。在古今建筑风格的交相辉映中,文学的流脉渐渐清晰。 文学...

史话中国

细君公主与解忧公主简略比较
【导读】细君公主与解忧公主是西汉政府派出与乌孙和亲的两位重要女性。本文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拟通过历史比较研究方法来分析两位公主,进一步理解细君公主与解忧公主作出的重大贡献及其历史价值。 西域研究绕不开两个人物,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西汉时期,...
元代《下马图》初探
【导读】苯教寺院朗依寺的一座活佛官邸外墙两侧各绘有一个圆环,据该寺僧人口述及文献资料记载,此为元朝皇帝赐予第八代活佛官邸的“下马图”。笔者利用田野调查法、文献解析法和形式分析法初步推断,赐“下马图”的元朝皇帝为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元顺帝所赐“...
川盐入黔与土城社会变迁述略
【导读】黔省无产盐之地,明代至清初所食之盐主要由川、淮、粤、滇四地输入,至清中叶,全省销售川盐占比最高,仁岸盐道在此背景下得以整修并日渐繁荣。土城镇地处赤水河中游,是仁岸盐道的重要转运口岸。川盐入黔促进了土城地区的商业发展,袍哥、盐帮等“十...
回望抗战时期的“师范教育运动周”
【导读】抗战时期,时局动荡,物价昂贵,教师待遇菲薄,改行改业的现象屡见不鲜,一般青年学子更是将学习师范教育视为畏途。面对这一情形,国民政府决定于1942年开展“推进师范教育运动周”活动,号召全国各省(市)县各级政府、各级学校在师范教育运动周...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食文化变迁
【导读】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是战火纷飞的乱世,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时期。受民族融合的影响,胡汉饮食文化开始交流和碰撞,逐渐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主食、加工方式发生重大变迁。在主食上,谷物成为人们的首选;在加工方式上,融合胡...

世界中国

十八世纪《赵氏孤儿》法、日改编本之比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有鉴于此,本专栏以中国经典故事在世界文学中的征引、阐释与流变为路径,彰显中国文化的感召力、生发力和影响力,以期夯实中国话语和...
卫礼贤译《三害》:儒家伦理的德语诠释
【导读】在1914年出版的《中国民间童话》中,卫礼贤裁取编织《晋书·周处传》以及京剧《除三害》的主要情节,对中国历史传说“周处除三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写与重释。从社会感召力角度分析,卫氏对周处的刻画依然保有儒家伦理的内核,但凸显...

创意中国

《长安三万里》:传统文化的现代光影之旅
【导读】《长安三万里》作为一部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动画电影,成功借助云渲染技术,将盛唐时期的文物全貌和风貌以逼真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影片巧妙平衡具象与意象,展现了中国式浪漫的视效表达,引发观众对追寻理想的共鸣,是一部集艺术、历史、技术于一体...
电视剧《狂飙》的艺术启示
【导读】2023年1月14日,扫黑涉案剧《狂飙》开播,拿下了收视、口碑双丰收的好成绩。本文将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狂飙》进行探析,并着重从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和受众心理三个方面来分析该剧。 文化研究不仅仅将电视剧视为一种艺术样式,而是将其看作社...
《长津湖》的英雄形象建构与创新性表达
【导读】《长津湖》作为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新主流电影,不仅以宏大的战争场面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吸引观众,更在英雄形象建构和影像奇观呈现上展现了创新性表达。本文旨在探讨《长津湖》在英雄形象建构和影像奇观呈现方面的创新之处,以及这些创新如何推动新主流电...
中国故事传播对青年文化人格塑造的影响
【导读】全球化大背景下,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悠久历史,丰富多彩的故事资源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社会是培养青年人才的摇篮,青年文化人格的塑造对国家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研究中国故事传播对...
互联网思维下抖音“网络鲁迅”的价值厘定
【导读】在互联网全面化发展阶段,互联网思维成为网络文化的发展逻辑和审视标准。经典传统文化,借助国内的短视频平台衍生出大量网络作品,让经典文化在新时代嬗变出新的文化形态。本文通过研究抖音平台的“网络鲁迅”潮流,剖析其蕴含的思维特点与发展价值,...
解码互联网“创”字流行语
【导读】网络社交媒体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每年大量出现的流行语都凸显一个“新”字,展示出网民强大的语言创新能力。“创”在2023年成为网络热词活跃在各大社交媒体,“创”字的含义也有了新的变化,不再局限于“创伤”“开始做”等意。本文旨在探讨网络...

印象中国

随州方言 “禄续”的义理分析
在湖北随州炎帝神农时代的方言遗存中,有发音为“lu xu”的一个词儿。现在的随州年轻人鲜言“lu xu”一词,但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特别是六十岁以上的农村老人中,此词往往随口而出。 试看下面的例句: (1)“我跟你说,你那事我办不了,你不要...
红旗渠精神丰碑的传奇叙事
【导读】红旗渠是由林县(今河南省林州市)县委带领林县民众共同参与完成的一项伟大工程。20世纪60年代林县县委带领林县民众,艰苦奋斗十余年,历经千辛万苦,让林县红旗渠得以顺利修建。本文通过阐述红旗渠精神形成的背景与内涵,为新时代弘扬红旗渠精神...
北大荒精神的历史生成、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导读】北大荒精神孕育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之中,成长于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下,形塑于北大荒人民七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北大荒篇章,北大荒精神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精神内涵。新时代新征程,大力弘扬北大荒精神,不...
“孝”文化在中国经典作品中的蕴涵与启示
【导读】“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承载着深厚的道德伦理观念,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深入探讨了“孝”在中国经典作品中的多维蕴涵,并进一步阐述了“孝”文化在当代的实践意义。通过区分“小孝”“中孝”与“大孝”的不同层...

人物中国

浅析欧阳修的文学创作倾向
【导读】欧阳修的一生涉足多个领域,著述颇丰,成就斐然。他一生经历坎坷,虽经历生活的重重打磨,仍能保持赤子之心,一身浩然正气。欧阳修倡导“文与道俱”,重视道义的同时也不轻视文法。欧词的创新之处在于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进一步强化了词这一文学体裁...
清末王树枏家风教育思想探略
【导读】王树枏家族的家风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包括家国情怀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王树枏家族家风是其家族成员,在继承传统美德、知行并进、躬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今天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应重视培养父母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民间中国

“水文化”影响下的闽都音乐特色
【导读】闽都(福州)是一座因水而生,向水而兴,伴水而盛的城市。以渔业与船政业为主的闽都有天生的“水文化”特色,而“水”则是闽都人眼中的“闽都符号”。闽都之水养育了勇敢、温柔的闽都人,当地人在与水相伴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闽都“水文化”并衍生...
三晋石刻探秘:碑别字背后的文化意蕴
【导读】中国石刻历史悠久,是中国文明史中的一枝奇葩。论文从异写字、异构字和传承字三方面对《三晋石刻大全·长治市襄垣县卷》(明代部分)碑别字的类型进行了分类分析,认为其产生原因主要有猎奇求异、刻工审美、文化程度和简单易刻等因素。 一...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
【导读】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发展的重要工程之一。结合“十四五”规划和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的纲领性指导,本文以湖北省麻城市宋埠镇龙井传统村落为例,实践调研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保护利用好传统村落,使传...
相关杂志
订阅全年后,您可享受以下权益
①该本杂志即日起至未来1年内所有更新电子版杂志的使用权限;
②赠送该杂志的部分往期的杂志的使用权限,有效期1年。

全年订购价格: ¥144.00

订阅全年
--%>

登录龙源期刊网

温馨提示:

1.点击网站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账号充值

2.充值金额可以选择30,50,100或500元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杂志或文章

还没有龙源账户? 立即注册

购买杂志

中国故事

杂志价格:¥12.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购买杂志

中国故事

杂志价格:¥12.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去充值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