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24年06期
  • 收藏
收藏成功
微博 空间 微信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双月刊)创刊于1978年,由南京艺术学院主办。一直重视刊物的学术品位,宏扬传统艺术...     展开

类型

双月刊

类别

定价
促销信息
全年订阅更优惠!
¥16.00 ¥9.69
目录

刊前絮语

刊前絮语
今天立冬,冬天比我们想象的要来得早来得快。但南京还徘徊在深秋的意蕴之中,茂密的法国梧桐依旧绿意盎然,只是温暖的秋阳把它们照射得略显困顿。随着新岁将至,我们的杂志也办到了今年的最后一期。回顾一年来,或近些年来的办刊经历,在集稿、选稿和审稿的过...

设计与设计史研究

见物·见人·见技:一个土家族吊脚楼工匠团队的人类学考察
[ 摘 要 ]工匠团队在营造技艺使用、传承与创新上的主体作用未被充分认知。以一个土家族吊脚楼工匠团队为例,运用口述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人类学方法,分别从“物”—建筑表征、“人”—人员结构、“技”—技艺存续三个维度揭示该工匠团队在当代语境下的变...
14—16世纪意大利日用纺织品上东方风格的形成与脱离
[ 摘 要 ]佩鲁贾长巾是14—16世纪意大利地区的一种日用纺织品,屡见于意大利的文献和图像中,并表现出明显的东方特征。这种现象源自东方织物在意大利市场的优势地位。同时,长巾上的铭文等东方母题被替换为了西方样式,标志着东方风格的脱离,且此现...
清漪园乐安和佛堂室内空间及陈设复原设计研究
[ 摘 要 ]通过遗址现状、历史资料、清代建筑实例三方面的内容,从建筑位置、平面布局、陈设三个方面推断分析,厘清乐安和的建筑位置、层数等信息,对西进间佛堂室内空间及陈设展开复原设计,并分析了佛堂的空间特征,最后挖掘其文化内涵,以期提高人们对...
截断与隐没
[ 摘 要 ]首先对文字锦的织纹特征与使用情况进行梳理,从现象上指出汉晋时期文字锦多被截断使用的事实;接着通过对经显花工艺的技术探讨,分析文字锦的特征来源,并推论其易被截断与最终落幕的客观原因;最后引入对古代中国礼服“缛”化需求的观察,阐明...
图像与仪式演述视域下的东巴服饰研究
[ 摘 要 ]东巴服饰属于宗教服饰,为宣扬东巴教思想服务。东巴仪式制约着东巴服饰的类型、式样、文化功能。东巴在仪式中的身份地位不同,服饰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东巴服饰在仪式中具有法器功能,其象征功能大于实用功能,发挥着祈福悦神、禳灾驱鬼的宗教...
表征、介质、容器:身体维度下当代首饰造物研究
[ 摘 要 ]延续传统首饰遵循人之“物尽其用”等造物尺度与智慧,当代首饰围绕创作者身体这一中心并凸显主体的自我思维。基于身体技术延伸之外化表征、身体认知构建之沟通介质和身体媒介互塑之共生容器等身体维度界定,创作者的直觉、情感和思维借助技术被...

美术史与美术考古

“一叶为家万虑空”:宋高宗题跋渔隐山水小景及其政治表达
[ 摘 要 ]一批出自宋高宗画院,表现烟雨朦胧、孤舟闲钓景致的佚名渔隐山水小景长期为研究者忽略。炎兴之交,高宗将暗藏议和决心的御制《渔父词》赠予近臣辛永宗,《蓬窗睡起图》等画作则是在和议告成后对词作的回应。结合此期复杂的君臣关系及院画生产流...
近代海派画家的职业化状况
[ 摘 要 ]海派画家的职业化过程是与近代艺术市场生态相伴互生的过程。商业化对于艺术生产模式、传播和销售渠道的持续渗透,不仅影响着画家职业观念和社会身份的转变,也促使着画家群体进一步转化为经济利益的集合体,并激发了艺术风格在适应市场的同时步...
披图观面,探胸中之隐
[ 摘 要 ]首先对《陆文定人物画册》现状、像主陆树声以及画家沈俊的基本情况予以说明。然后将画册中十开画像分为官服、野服像两大类,详释每开画像,并结合史料,探究图像背后隐含的像主意志。最后将此套作品放在明清时期官员宦迹图、历官图及行乐图的对...
唐宋佛画在20世纪初美国博物馆的传播与鉴识
[ 摘 要 ]19末至20世纪初,在美国学者恩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rancisco Fenollosa,1853—1908)的学术引领和号召力推动下,几大美国博物馆纷纷举办了中国美术展览。其间佛教题材的唐宋卷轴画被置...
模件化的十王图像:以《道子墨宝》图册为中心
[ 摘 要 ]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的《道子墨宝》图册中,有十四页描绘了与十王主题相关的图像。通过对其重新分类发现这些册页中反复出现并一再被使用的模件元素,可进一步探讨模件运用与图像制作的关系。此外,将该作品与现存其他《十王图》相比较,有...
重构自然
[ 摘 要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以其非凡的知性激发出对画面结构的独特洞察力与创造力,推动他从个体中探索普遍的形式,使形式结构呈现出坚实的秩序,进而深刻揭示人类共通的情感与内在真理。19世纪90年代后,...
正仓院藏动物主题屏风用途及寓意考
[ 摘 要 ]正仓院藏屏风中很多都是以动物为画面主题。关于其用途及寓意,之前被认为是为圣武皇帝死后升入“莲花藏世界”而专门制作的,屏风中的动物对升天具有训诫警示作用,并非祥瑞,然则应是圣武皇帝在世时仰慕唐文化而下令模仿制作的供其日常生活的御...

美学与艺术学研究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视域下艺术名词审定研究
[ 摘 要 ]“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艺术学领域同样要构建中国艺术学之学科 、学术、话语体系,归根结底就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针对新调整的学科类别,进行艺术名词的审定规范与具体分类,统一术语,明确概念,提升学术研究的规...
传统史学与新艺术史学的交融研究
[ 摘 要 ]围绕新艺术史学所关注的研究对象及所涉及的领域,着重阐述新史学视域下的艺术史学研究自20世纪初叶发端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实现了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这一转变与史学自身革新要求、增强人文现实关怀及多学科交叉渗透密切相关。新艺术史...
艺术史的危机:新旧艺术史之争
[ 摘 要 ]深入探讨艺术史学科的两类危机:“艺术史的内部危机”与“艺术史的危机”。前者聚焦于新旧艺术史方法论与研究对象之争议,后者则关乎艺术史作为独立科学学科之存续与意义。文中阐明此等危机之根源及其对学科未来发展的影响,并指出艺术史学科须...

理论与批评

从视觉性到社会性:面向复杂语境的设计综合发展特性
[ 摘 要 ]当前及未来,设计面向的是一个更为复杂和不确定的世界,发展综合思维成为应对复杂性挑战的有效设计策略。它提出在全局视野中进行系统性设计决策,并通过组件式构成、符号化引导和模拟化原型等设计简化机制来建立解决复杂问题的体系化设计方法。...
设计如何话语?从互为主体性的建构谈起
[ 摘 要 ]研究旨在从互为主体性的角度探讨设计话语的建构与运作。首先通过对设计话语概念的厘清,明确设计话语存在的可能性。接续将设计话语置于互为主体性的脉络之中,以探讨设计话语的建构。最后,通过对设计话语的准确性、丰富性、延续性以及创造性进...
数字化场所营造:“场所”认知框架再定义及应用路径研究
[ 摘 要 ]数字化场所营造是通过对技术的整合和策略性使用,以支持、增强或加速传统的场所营造实践。基于对其类型、内容和关键要素的总结与阐析,在数字化背景下重新定义“场所”的认知框架,并提出数字化场所营造的三种实现路径。设计应用聚焦长江文化呈...
智能化背景下的现代生活方式建构
[ 摘 要 ]以海尔集团为案例,深入剖析企业回应经济全球化与技术数智化的方式。全球化语境中,海尔通过本土化策略满足全球市场的多样需求,创造能够适应全球生活方式的产品。数字智能化背景下,海尔从用户实际需求出发,依托技术创新,实现从产品到场景再...
双重系统的构建:设计师对二级主体间性的评价控制
[ 摘 要 ]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产品文本在传递过程中会被不同人群、不同方式进行解读评价,形成多层级的主体间性。二级主体间性是对产品设计活动的评价,之后的各级主体间性都是以其为基础,展开意义的衍义与内容的蔓延。设计师通过 “产品设计系统”与“产...
设计管理意识对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 摘 要 ]通过文献分析与比较,从几个方面探讨与论证设计管理与设计学科的关系。分别阐述了设计管理意识对于产生新的设计理解的意义与影响,设计管理对服务设计、交互设计、设计创新等新兴设计领域的作用与意义以及当前设计管理研究的主要研究特点与方法...
深衣:意义决定形制
[ 摘 要 ]深衣是一种衣裳相连、蕴含“规矩绳权衡”五法规范的服饰。历代儒者以“五法”为归旨,各持己见、聚讼纷纭,遂使深衣之名虽被历代沿用,其所指却从《礼记》原初指代的一类服装,逐渐衍变成一种特殊规制的礼服。这一现象反映了服饰史研究上“名虽...

佛教艺术研究

克孜尔第118窟天相图中的“提兜比丘”释读
[ 摘 要 ]克孜尔第118窟开凿于公元3世纪,其主室券顶天相图中的“提兜比丘”具有特殊性。是画工将两汉时期流行的毕宿信仰,与对佛教中神通之力的崇拜进行整合后的创造性图像。该图像既体现了信众崇拜雨神及祈雨的诉求,亦表现了禅定僧通过禅定实现神...
“迈向菩提座”的佛传视觉叙事探微
[ 摘 要 ]关于“迈向菩提座”图像表现内容及定名,学界长期存在分歧。该图像在犍陀罗地区形成三种视觉叙事:“龙王赞叹”“魔王诱惑”及二者兼具。传入中国后,“龙王赞叹”经改造后留存,而“魔王诱惑”渐趋消失。克孜尔石窟第110窟东壁存疑壁画多被...

艺术教育与创作

艺术院校跨学科设计教育机制与经验探讨
[ 摘 要 ]跨学科教育已成为设计学科的热点,传统单一学科的设计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需求。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跨学科课程和跨学科项目模式为研究对象,探讨独立艺术院校在其专业结构单一性和局限性的双重困境下如何有效实行跨学科教学和人...
20世纪30年代上海美专雕塑教学的问题及解决之道
[ 摘 要 ]上海美专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现代雕塑教学模式,初创期由于缺乏对理性主义技术与观念的认知,教学开展受到了阻碍。文章以技术进路为切入点,阐明现代雕塑的技术工艺流程及其背后的科学性观念,以及最终美专雕塑家在解决技术壁垒的同时,逐步完善了...
从“可用”到“伙伴”
[ 摘 要 ]通过理论与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产品设计中“魅力”与“感性满足”之间的关系,解析感性设计如何通过功能、色彩、形态、触觉等设计元素引发用户的情感体验。文章详细分析了设计中的情感驱动要素,并提出了“产品核心魅点评价方法”和“从感性设计...
吕斯百美术学习与师承关系考
[ 摘 要 ]吕斯百成为国立中央大学教师前,其美术学习经历为:江苏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阶段(1921—1926)、国立中央大学阶段(1927—1928)、里昂美术专门学校阶段(1928—1931)、巴黎朱利安学院及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阶段(1931...
高校美育特质及其评价范式研究
[ 摘 要 ]美育是高校开展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高校美育的特质,探讨其在“观念—感知—实践—革新”育人逻辑下的评价范式与实践策略。针对高校美育的发展与改革,提出高校美育评价在实践中应遵循正确规范的评价导向、建立科学完善...
“中国设计学青年论坛”与设计学学科发展
[ 摘 要 ]自2009年起,由南京艺术设计学院策划、举办的中国设计学青年论坛逐渐发展成为品牌学术活动,对全国设计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历届论坛的考察与分析,从知识社会学视角探讨设计学的动态发展和社会互动,旨在梳理设计学的演变历程和社会...

本期名家

“机械雅集”中的实在动势
在摒弃单向度的以新否旧的思维模式与创作模式的语境中,对于创作者而言,如何理解、激活、重塑传统,构成了其创作中的重要面向。“传统是始终在场的现实”已表达了焦兴涛对该问题的敏锐思考,也印证了艺术发展中的前图像之于再造图像的借鉴、挪移与修正、重构...
传统是始终在场的现实
对于传统的态度不仅是一个中国艺术家无法绕开的话题,可能也是每一个艺术家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关于69 届威尼斯双年展“处处都是陌生人”的主题阐释有两个指向:一个是因为越来越严重的族群分离所带来的隔离感,陌生人无处不在;另一个是作为一个个体来讲,...

彩色图板

焦兴涛作品
焦兴涛简历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二级教授,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雕塑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 “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领衔...
相关杂志
订阅全年后,您可享受以下权益
①该本杂志即日起至未来1年内所有更新电子版杂志的使用权限;
②赠送该杂志的部分往期的杂志的使用权限,有效期1年。

全年订购价格: ¥58.14

订阅全年
--%>

登录龙源期刊网

温馨提示:

1.点击网站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账号充值

2.充值金额可以选择30,50,100或500元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杂志或文章

还没有龙源账户? 立即注册

购买杂志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杂志价格:¥9.69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购买杂志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杂志价格:¥9.69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去充值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