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25年01期
  • 收藏
收藏成功
微博 空间 微信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双月刊)创刊于1978年,由南京艺术学院主办。一直重视刊物的学术品位,宏扬传统艺术...     展开

类型

双月刊

类别

定价
促销信息
全年订阅更优惠!
¥16.00 ¥9.69
目录

美术史与美术考古

宋画《中兴瑞应图》序赞讳改现象发覆
上海龙美术馆藏宋画《中兴瑞应图》序赞,与曹勋文集所录文字面貌不同。参合传世集本与公私藏卷本临本,可见其题序已经剜补,赞文亦遭讳改,影响关于此画作意与画意的讨论。寻迹其讳改逻辑与策略,可复原序赞南宋旧貌,并揭示清人改宋画,讳“胡”“虏”“夷”...
“见立竹林七贤”研究
源于中国的竹林七贤图像传入日本后,演化出带有本土特色的竹林七贤图式,并在18世纪中叶发展出以女性为表现对象的“见立竹林七贤”画题。这一原本用作上层社会社交游戏的图像,此后被新兴市民阶层文化吸收、利用与改造,用于自身文化形象的塑造。竹林七贤的...
“山谷献谀于王安石”?
黄庭坚与王安石的关系鲜为人提及,检山谷文集,不难发现其对王安石的为人、书法都有着高度评价。作为旧党的黄庭坚对新党领袖王安石发出如此赞誉似乎有悖情理,难怪杨慎质疑“山谷献谀于王安石”。黄庭坚究竟是由衷赞美王安石,还是作谄媚之言?文章旨在梳理王...
图文互释下唐代“山水之变”的厘析与辨正
“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出自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在厘清唐代画史中“山水”与“山水画”真实意涵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认识吴道子写貌蜀道嘉陵江水对唐代“山水之变”起到的重要作用,使得这一时期的山水图式从以山为主的刻画转向山水共分的描绘...
阴阳相通:乾陵陪葬墓内外多维空间关系探析
乾陵陪葬墓的空间有三个系统,即地上开放的生灵纪念域、地下封闭的幽冥安息界和壁画中的虚拟空间。三者之间既各自独立,又密切相关。这种三维空间的搭建,构成了地上与地下、生者与逝者之间跨越生死的桥梁,旨在通过守护与祭祀,沟通人神,达到“阴阳相通”的...
艺术史研究与“范式”
1962年,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范式”概念,对科学史观产生深远影响。同年,乔治·库布勒《时间的形状》在艺术史领域突破传统研究范式。库布勒对“风格”中心的艺术史观颇有突破,与库恩的范式理论显示了科学与人文...

设计与设计史研究

具身经验与形意转译:伯纳德·利奇陶瓷艺术的中国元素探析
跨文化和中世纪主义者双重身份,以及20世纪初中国前工业状态,是伯纳德·利奇推崇“中国元素”的要因,他直观宋瓷、儒道观等经典范本,探究传统造物的形意之美,视其为“最高标准”的同时进行挪用、转译和重释,成为获得新艺术形式的关键,以及对...
东方与现代:英国18世纪早期中国建筑图鉴研究
早在威廉·钱伯斯的“权威”中国图册出版之前,英国建筑师威廉·哈夫彭尼于1750年起就已发布了系列中国建筑图鉴。这些图鉴收录了大量的东方装饰母题和建筑样式,为当时欧洲的建筑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图式。作为一种“现代性的载体”...
《设计史学刊》与设计史学科的全球转向
《设计史学刊》致力于推动设计史学科的全球转向,特别千禧年后,通过对“设计史全球未来”“跨国设计史”“全球设计史”及“全球化设计史”等议题的讨论,很大程度重构了设计史的地理视界、理论框架和评判体系。文章围绕学刊部分专刊与论文回顾了国际设计史学...
《考工记》磬折度数新探
针对传统磬折作法存在的问题,在“以矩起度”假说基础上提出《考工记》磬折等系列角度和做法新解,开展三种磬折度数统一性评价和实物验证。认为磬折基本做法为“一柯有半”,度数接近146°18'36'',“一矩有半”...
“隐”与“显”的内搭风尚:民国女性衬衣的演变研究
民国时期,女性衬衣既包裹身体,又与外衣搭配,彰显穿搭风尚。其演变受商品化、服制改革及身体解放的影响,融合中西特征而自成体系。小马甲式衬衣以束胸体现形体之“隐”,吊带裙式衬衣以透视效果与西洋元素结合展现体型与自我之“显”。这一过程不仅揭示了内...
基于情感化触觉的积极情绪体验设计研究综述
在人机交互领域,情感化触觉专注于分析、设计和评估基于触觉捕捉、处理或显示情感的系统。文章通过介绍触觉的神经生理原理、触觉与情感的关系、情感化触觉系统的设计因素、情感化触觉交互设计应用案例,揭示情感化触觉交互设计研究未来的可能方向,着重讨论影...

学术争鸣

重返夜宴现场
《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唐顾闳中的作品,画卷内容分五段,描绘韩熙载夜宴过程。然而重新审视,各段画面衔接不合理,疑为流传中被裁剪重装,导致顺序错乱。该图具有浓缩时空观念,通过重建夜宴的建筑空间,分析顾闳中窥视位置与视角,重塑时空关系,可推测画卷原...

理论与批评

“水精宫道人”猜想
古人的“道人”别号往往被认为具有隐逸色彩,但在元代特殊的政治和宗教环境下,其具有更加现实的价值,成为汉族儒士出仕元廷和驰骋官场的一种身份工具。而这一现象在赵孟頫“水精宫道人”这一别号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经过考察,赵孟頫的“水精宫道人”别号可能...
基于南朝石刻研究的“透明之石”问题反思
巫鸿将南朝陵墓石刻上的正、反书作为镜像问题分析,并以“透明之石”作喻引入“倒像”“反观”等概念的研究,但相关依据失实而造成理论依据动摇。其关于南朝石刻“反左书”和陵墓石兽的认识也于实不符、值得商榷。从“礼仪中的美术(艺术)”转换视角为“美术...
“暖性特质”与社会疗愈
“暖性特质”是博伊斯“扩展的艺术”观念的核心词。博伊斯的“社会雕塑”,推进了艺术向社会、政治等其他领域的扩展,以及其暖性特质对病态社会有机体的疗愈。在当代,作为博伊斯艺术观念的回响,全球新类型公共艺术实践接续推进艺术自身的扩展性,并激发公众...
高校艺术博物馆典藏数字资源可视化的路径研究与实践
研究选取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作为案例,深入剖析了高校艺术博物馆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的具体实践及深远意义。对典藏数字资源可视化应用的分析,展示了数字化技术在提升藏品管理水平、教育普及和学术研究方面的显著成效。尽管存在如何平衡数据标准化与文化传承这...
第六届全国画学文献学术研讨会暨纪念俞剑华先生诞辰130周年会议综述
[编者按]自2017年以来,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四川大学哲学系成功举办了前五届全国画学文献学术研讨会。为纪念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史论学科奠基人俞剑华先生诞辰130周年,推动画学文献的发掘与深入研究,促进学术...

美学与艺术学研究

风格史研究与20世纪上半期欧美中国绘画史学科化的开端
欧美的中国绘画史研究是在东西方交流互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是西方艺术与“非西方”艺术相互形塑的结果。其中,中国绘画作品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凭借不同的认知眼光与研究范式在全球范围内流转与诠释,交织着东方与西方、汉学与艺术史的冲突与融合,不...
形式分析进入西方中国艺术研究的初代演绎与在场转换
巴赫霍夫是西方艺术史上系统性地运用形式分析研究中国艺术的第一代学者。他坚持唯形式分析的方法论观,以形式分析建构中国艺术风格演变序列,将形式分析作为中国艺术品鉴定的不二法门。这种结合具有较高开创性价值,但也饱受争议。以形式分析观照中国艺术的研...
书法艺术文本的分类及其符号美学特征
书法艺术形态极其多样,比如作为“纯艺术”的草书、实用与审美兼具的尺牍书信及实用性稍占主导的简牍经文、招牌匾额等。如何阐明书法“审美泛化”的诸多文本形态,成了书法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从符号美学出发,对书法艺术不同的文本形态做出分类,剖析其...
风雅的背面:计成的“广告”与《园冶》的修辞学策略
晚明时期,计成兼具造园师与写作者身份,为了赢得文人认可、拓展造园业务,他运用文人话语和建构“能主之人”身份等修辞策略,利用园林的社会功能、书籍的流通及与文人的互动,使《园冶》成为个人“广告”,为自己赢得声望并参与文人园林审美风尚的建构。此过...

佛教艺术研究

礼拜逝去的佛陀:无佛像时代象征物研究
公元前3世纪左右,佛教美术兴起于一个以象征物为中心的美术阶段,确立了以象征物为核心的佛传图。事实上,象征物的核心地位,是在释尊已逝的观念中形成的,从而得以纠正以往学界把象征物等同于佛像的看法。象征物作为释迦圣物的代表,在佛传图中组合配置服务...
图绘揭谛:西夏护法神版画及其多维形象探析
西夏版画中新发现一幅专门表现护法神“般若揭谛”的版画图像,图文互证敦煌唐代写本《羯谛真言》“揭谛神斩蛇救春娘”故事为此版画蓝本。护法神在西夏版画中有专门的绘制与表现,重点突出官方对此类图像的崇拜和偏好。就图像观念而言,这些艺术图像主要表现护...
敦煌西夏石窟壁画中的钵图像探析
佛钵在敦煌西夏石窟壁画中主要以神祇持物的固定方式呈现,结合佛钵信仰内涵及其图像创新,可分析传统佛钵信仰在西夏的延续与特殊表现。同时藏传佛教在西夏的盛行促使颅钵大量绘制,且实物制作的痕迹亦说明相关仪式在敦煌的开展。通过对壁画中钵元素的梳理,能...
禅趣和“利俗”之间
对稀见嘉庆刻本的使用可推动关于清代佛传版画《释迦如来应化事迹》的研究。文章首先考察该版画的关键图像,即接近道士束发冠形象的释迦发式,分析其实践意义和佛学基础。其次,考察以释迦发式为核心的永珊样式的影响。最后,指出永珊样式体现了一种适合于多幅...

艺术教育与创作

重建数字字体设计的秩序
数字革命对字体设计最大的影响是重新定义字体设计的内涵。重建数字字体设计秩序的途径有二:其一,将字体设计的重心从“意义”转向“运用”;其二,数字字体设计应推动文字内容与样式的整合。...
融合智能下构建人智共创设计的创新路径研究
进设计与数智技术融合,构建人智共创设计体系,是提升设计创新力的关键途径。基于人机交互下设计模式的研究,提出以人工智能、万物互联、边缘计算等科技为支撑,泛在智能理念为引领,融合智能设计为核心的人智共创设计创新路径。为人智共创语境下的设计提供了...
智能建筑导向的人屋交互设计系统分析和发展趋势研究
人屋交互设计以其灵活性和可变性响应用户需求,对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产生深远影响,为智能建筑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动力。系统性文献综述法的应用,梳理、提炼了人屋交互过程中的两种信息输入、四种信息输出模式以及人屋交互设计的三大趋势,以加深对智能建筑导向人...
18世纪广彩潘趣碗在英国的传播与再造
18世纪中国广彩潘趣碗成为英国流行的舶来品,甚至发展为重要的日常用瓷。文章以贸易路径为线索,讨论潘趣碗在英国的传播与接受问题,并进一步探讨英国本土化的功能再造,以此窥探海权时代英国对中国风物的认知过程,并揭橥背后大英帝国的身份认同与“东方战...
实验、重构与态度:观念艺术与书籍的媒介融合与表现
20世纪,在西方一系列艺术理论与制度的变革中,观念艺术通过颠覆性的艺术主张,利用多元的媒介表现形式,从初期对艺术本质的质疑和探讨逐渐转向对各种社会议题的关注和批判。在这一过程中,书籍设计从形式到内容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并逐渐与之融合。...

本期名家

空间的面向、激活与转译
古典是庞茂琨绘画的语言基底,现实则是他的视觉面向。以历史文脉为纵向坐标轴,以当下社会文本为横向坐标轴,庞茂琨的艺术实践不断在时空交织的坐标系中迁徙、位移、迭变。作为观者的我们常为庞茂琨精湛的造型能力所折服,惊叹于他所描绘肖像的形神兼备。这也...
沁润在历史与现实中的重构
艺术创作的历程,本质上是一场不断地寻求自我、确立自我的过程,它宛如个体灵魂的投影、生命律动的痕迹。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如何深入发现并充分彰显自我的主体意识,并通过自我的体验与感知,以视觉化的方式向这个世界提出问题、表达情志。我非常庆幸找到了所擅...
相关杂志
订阅全年后,您可享受以下权益
①该本杂志即日起至未来1年内所有更新电子版杂志的使用权限;
②赠送该杂志的部分往期的杂志的使用权限,有效期1年。

全年订购价格: ¥58.14

订阅全年
--%>

登录龙源期刊网

温馨提示:

1.点击网站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账号充值

2.充值金额可以选择30,50,100或500元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杂志或文章

还没有龙源账户? 立即注册

购买杂志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杂志价格:¥9.69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购买杂志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杂志价格:¥9.69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去充值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