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24年04期
  • 收藏
收藏成功
微博 空间 微信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双月刊)创刊于1978年,由南京艺术学院主办。一直重视刊物的学术品位,宏扬传统艺术...     展开

类型

双月刊

类别

定价
促销信息
全年订阅更优惠!
¥16.00 ¥9.69
目录

刊前絮语
我们刊物的学术追求主要指向于两个维度,一是立足于本土,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关注于当下的艺术发展,对那些聚焦于艺术思想研究、观点理念交锋、历史脉络梳理、图像意义阐释和个案问题分析的优秀文章会格外的关注,当然,本土的方法论研究也...

美术史与美术考古

明末清初侨日僧的中国叙事
[ 摘 要 ]日本“唐绘开祖”逸然明末东渡,任兴福寺住持期间精研佛法并暗中支持明末志士。退隐后,他潜心习画,兼收并蓄中日画风,200余幅藏品以中后期佛画人物居多,有效弘扬中华佛教美学精神。其门下谱系一派繁荣,聚多社会角色跨界艺术家,生发出“...
时空与历史的重叠
[ 摘 要 ]商山四皓和会昌九老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历史传说,表达的均是隐士主题的故事。本文以故宫本《会昌九老图》卷与辽博本《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的不同场景为切入点,发现商山四皓与会昌九老两个不同时代的母题不仅跨越时空在宋代绘画中存在重叠与混用...
异域之眼:《米芾砚史》的翻译、阐释与误读
[ 摘 要 ]《米芾砚史》是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对中国雅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该书从文献和实物入手系统考察中国砚台与米芾的鉴赏理论。但与米芾不同,高氏尝试建构一套基于“西方现代科学”的书画鉴赏体系,认为装裱技艺才是通往书画鉴赏的门径。更重要的是,...
“版刻字体”起源与“浙刻欧体”典范的确立
[ 摘 要 ]“版刻字体”有着独立的发展脉络,正式发端于五代后唐监本《九经》,对后世中国文化传播影响重大,然而设计领域对其研究还远远不够。本文上溯开成石经、五代监本、“经生一派”所习欧体以及科举动力等,意在厘清“版刻字体”起源与“浙刻欧体”...
玄灵法与终南山曼荼罗:赣州北宋慈云寺塔女相北斗图研究
[ 摘 要 ]江西赣州慈云寺塔出土了两幅女相北斗图,即编号GZ-17(纸本)和GJ-04(绢本),本文将探析其依据的思想观念,以及性别转变的问题。这种特殊的女相式北斗在唐宋时期十分流行,其可能形成于初唐道教,盛唐时为密宗吸收,形成了北斗护摩...
米歇尔·博瑞曼斯绘画中的尼德兰神秘主义传统
[ 摘 要 ]米歇尔·博瑞曼斯的新具象绘画和尼德兰传统绘画在神秘主义内涵上一脉相承。米歇尔·博瑞曼斯的绘画扎根于尼德兰神秘主义绘画传统,在神秘主义表现形式方面有继承也有突破。通过“艺术力”的概念来考察博瑞曼斯的绘画和尼德...

设计与设计史研究

20世纪70年代上海第七印绸厂马王堆系列印花绸设计的考述与反思
[ 摘 要 ]此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上海第七印绸厂设计、生产的马王堆系列印花绸为案例,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检索和分析,客观、系统地阐述了此系列印花绸设计的历史背景、设计过程,对现代丝绸印花设计发展的影响和贡献,同时也探讨了其对今天如何运用...
科学事实与艺术处理
[ 摘 要 ]科学动画是科学内容和视觉艺术的结合体,既能够在科学传播和教育中发挥强大作用,同时也具备促进艺术与科学融合的潜力。本文以展示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系列科学动画《九章》为例,通过分析其视觉呈现和表意策略、科学事实与艺术处理的平衡,探讨了...
元明之际景德镇使用苏麻离青工艺转变原因考
[ 摘 要 ]明早期藩王墓出土青花瓷所使用的青料具有苏麻离青及混合料两种类型。对藩王墓出土元末明初青花的用料来源以及用料转变原因的探析表明苏料进口量减少等因素是导致其工艺转变的直接原因,从中也可窥测到元明之际外域文化对青花用料的影响及藩王用...
地域符号与家国象征
[ 摘 要 ]正阳门箭楼自修建以来,就是北京这座神圣文化古城的象征,是国泰民安的见证者,也是历史和进步结合的标志。抗战时期,箭楼的形象借由彼时的主流图像——漫画而得到进一步的意涵升华,成为特殊时期的文化记忆。文章以漫画中建筑与形象的关系为切...
俄侨杜劳在华的舞台美术活动及其影响
[ 摘 要 ]本文聚焦民国时期俄侨杜劳在杭州、上海等地的舞台美术实践和教学项目,分析和探讨其舞台美学来源、创作手法演变和多领域贡献。本文指出,以杜劳为首的俄侨美术家和设计师率先将佳吉列夫舞台美学引入中国,他们的设计经验不仅在中国舞美教学体系...
近代西湖博览会工艺国货的民生设计思考
[ 摘 要 ]在国货运动推动下,近代西湖博览会成为工艺国货与民族企业重要展示平台。此次博览会中倡导国货的保护与振兴,致力于展示工艺日用品服务于民众现代生活。本文详细论述了近代西湖博览会中国货发展,重点研究博览会中近代传统工艺中对西洋文化本土...

理论与批评

国际视阈下的博物馆交互设计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
[ 摘 要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计量分析软件,梳理了WOS数据库中的国际博物馆交互设计研究相关文献,并对其发文量趋势、核心作者、核心国家、核心机构、出版物双图叠加、文献共被引、关键词聚类等进行了可视化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可以...
困境与变革:“双减”之下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研究报告
[ 摘 要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落地,艺术“新课标”的出台,中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呈现新的变革趋向。本文选取五个不同地域的学校,以教师、家长和学生分别为调查对象,从师资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学业评价四重维度对当下中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
作为神话视野中的动画
[ 摘 要 ]实验动画的艺术魅力,在于其所触发的无意识共鸣与理性解读困境所显现的作品晦涩性。究其重要原因在于作者所采用的非叙事性结构所呈现的内在世界情感及心灵意象的艺术外化所形成的特殊的神话——艺术思维及语言手法。本文尝试通过神话视野解读该...
中国作为“方法”:威廉·钱伯斯的中国园林书写及其经验论建构
[ 摘 要 ]威廉·钱伯斯根据在华见闻写就《中国园林的布置艺术》《东方造园论》等文本描述中国园林。受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影响,钱伯斯将自己的园林见闻架构在感觉论造园观的理论框架中,致力塑造园林激发情感的审美效力,以至改变了中国造园艺术...
西方视角下明代“华夷”关系的图像叙事
摘 要 ]成书于16世纪末的《谟区查抄本》以西方人视角记录明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社会风貌与人物形象,体现中国在东南亚、东亚地区的参与和影响。本文以该抄本中的人物插图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交流史料,揭示隐含的土著异邦、华商与平民、明官员与皇室的“...
东方主义视阈下晚清民国题材摄影的视觉策略和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 摘 要 ]从东方主义摄影归纳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形象被多种污名化的策略,可以看到西方视角下,对中国古老文明所产生的既向往又带偏见的情感冲突,这些摄影常让受众对中国文化和记忆产生误读,使不了解中国面貌的观看者以新奇又偏见的方式对中国整体状况进...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工艺观视角下新疆维吾尔族扎经染色织造设计研究
[ 摘 要 ]为深入理解扎经染色技艺的内在设计机理,本文以新疆维吾尔族扎经染色织造设计为例,从工艺观视阈下解读其织造技艺设计审美特征,归纳总结其因在选材、扎经、染色、织造等技艺方面由“随其所宜”的设计理念所呈现出的独特风格,探讨其如何以“巧...

美学与艺术学研究

论《伯灵顿杂志》与英国形式主义美学中的中国经验
[ 摘 要 ]《伯灵顿杂志》(The Burlington Magazine for Connoisseurs)的创办适逢一批英国学者对自身过于科学化的艺术流露出失望的情绪,他们呈现出理解非西方文化的强烈意向。因此在创刊伊始,该杂志就将关注...
艺术人类学视角下中原创世神话主题景观设计实践研究
[ 摘 要 ]盘古、女娲创世神话是中华民族起源的重要内容,中原地区流传有体系完整、文本丰富、民俗图像与建筑遗存翔实的创世神话。通过艺术人类学视角调研其内涵与类型,分析其艺术元素,应用到景观设计实践中,探索中原乡村民俗文化主体的创世神话活态传...
作为媒介的艺术:数智时代“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媒介表征与美学建构
[ 摘 要 ]数智时代,艺术以视觉文本的方式介入日常生活,体现出符号化、生活化与媒介化的意涵转向,形塑出具身沉浸的在线审美空间。在新媒介环境下,艺术泛化为一种“可见”的风格化生活方式。此间,艺术的话语具有多义性,表征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实践、数...

佛教艺术研究

须弥华藏:莫高窟隋初第302、303窟中心柱形象意涵新探
[ 摘 要 ]莫高窟302与303窟作为莫高窟仅有的两例倒圆锥形中心柱窟,其中心柱形式却颇为罕见。目前学界多将其比定为须弥山中心柱,并从须弥山世界的形态、整体的同心圆结构、中心柱与周边千佛的联系等诸多角度尝试对其进行讨论,但仍不乏经意阐释与...
图像、粉本与设计
[ 摘 要 ]莫高窟419窟须大拏本生中两处道人乘象、三臣子商议、山中禽兽来迎与戏是画师依据《太子须大拏经》绘制的原创性图像细节。图像中“轺车”和“桔槔”的形制及流行程度表明,此铺须大拏本生的粉本源自中原地区。画师着重描绘了“火宅喻”和“婆...
气象内敛,开拓新变
[ 摘 要 ]吐蕃统治晚期,敦煌石窟艺术依然以京洛文化为正统,受密教和波罗艺术影响,表现出融合与转折的特征。本时期石窟建筑形制和藻井纹样内容有向隋代和初唐回归的特征,莲花纹和三兔纹回归,与时代背景相呼应表现出“复古”特征。中唐晚期藻井中心莲...
无酒神的欢宴
[ 摘 要 ]犍陀罗出土了诸多与宴饮有关的浮雕,被称为“酒神图像”,但其中鲜有狄奥尼索斯本人的形象。本文以这类宴饮图像为线索,结合当地多元的文化语境、视觉材料及酿酒传统,认为犍陀罗宴饮图像具有多义性,被当地不同族群所共享,宴饮图像并不单指向...

艺术教育与创作

整合之维:关于主题性工作坊设计教学模式的建构
[ 摘 要 ]当下新文科建设对设计教育提出的要求之一,是探讨与实验即有现代课程学理支持,具有一定交叉性与综合性,又能体现特点及形成优势的课程结构与教学模式。本文以安徽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新课程模式建构为例,讨论如何建构系列性主题设计工作坊教学...
城市公园如何构建儿童能力提升的户外活动场地?
[ 摘 要 ]公园儿童活动场地是儿童进行户外活动、与朋辈互动、亲近自然的重要场地。随着我国三孩、“双减”政策的实施,我国儿童能力提升的活动场地的需求缺口会更大。本文基于儿童能力提升的设计原则对新加坡森林漫步区进行分析,剖析了其面向领导力、合...
苏南卡通IP衍生品设计的本地化策略
[ 摘 要 ]文章以苏南地区文化为依托,以“本地化”视角分析卡通IP衍生品创作路径,通过对国内外优秀实例分析,将卡通IP与衍生品作为整体研究对象,思考其促进本地文化在大众传播中的价值。在IP衍生品市场需求越来越多元且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尝试通...
杜威体验视角下的儿童就医陪伴设计策略研究
[ 摘 要 ]为了提升儿童就医体验,以杜威的“拥有一个体验”为研究依据,从智力的体验、实践的体验和体验的审美性多维度分析了不同年龄儿童的能力与就医需求差异,构建了儿童就医陪伴模型。针对该模型中的四类儿童,综合运用观察、访谈、工作坊和NViv...
材料的介入与拓展:当代语境下水墨艺术语言研究
[ 摘 要 ]当下,材料物质本身的特性与美感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语言开始直接参与到作品情感与观念的表达中。水墨艺术在当代语境下,也逐渐将材料语言的审美特质所带来的视觉体验和人文联想纳入作品的表达体系中。艺术家们寻找不同材料与笔墨结合的可行性及...

本期名家

《背影》:可见与不可见的姿态
《背影》是范勃2021 年开始创作的一组绘画,这个系列最初作为个展“游弋的谜语”中的一个部分而存在。展览中,范勃再一次围绕梅洛- 庞蒂的“可见与不可见”,A 用空间创作的方法对人的身体、精神和生命状态进行观照。最近几年,《背影》从原来的小尺...
《背影》:作为预言的寓言
2021 年,我以绘画、观念雕塑和环境装置等多媒介互文的方式创作了个展“范勃·游弋的谜语”,这是我从空间叙事出发,将“创作—展示”视为一个整体的进一步探索。创作这个展览的初衷既是基于我在日常生活中对人的生命质感、精神状态和身体行为...

彩色图板

范勃作品
范勃简历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实验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届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副会长,广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先后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
相关杂志
订阅全年后,您可享受以下权益
①该本杂志即日起至未来1年内所有更新电子版杂志的使用权限;
②赠送该杂志的部分往期的杂志的使用权限,有效期1年。

全年订购价格: ¥58.14

订阅全年
--%>

登录龙源期刊网

温馨提示:

1.点击网站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账号充值

2.充值金额可以选择30,50,100或500元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杂志或文章

还没有龙源账户? 立即注册

购买杂志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杂志价格:¥9.69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购买杂志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杂志价格:¥9.69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去充值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