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本性美学及其价值
【摘要】《道德经》中虽无一处讲“本性”,但实际上是以“德”作为“人的本性”来探讨,以“本性体验——返归本性”为其逻辑起点的,其终极关怀是性命的本真与自然。《道德经》的本性美学体现在人生修养、人格塑造和生活改造上,并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流变中展现出不同的价值:河上公《老子章句》“人最为贵”,在东汉崇尚修道长生的背景下,再现“本性”的重要性;王弼《老子注》“崇本息末”,改造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解决了当时的玄学问题并践行了“本性”的生活改造;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重视性命,明确提出“复性”,要求修神修气,以最终返归本性。(剩余541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