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体共情的教育风险及应对路径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5)04-0042-08

共情在日常生活中随时产生,也成为了人与人交往的基石。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融合,有关智能体共情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科学角度论证智能体共情的可能性,例如,Asada基于俄罗斯套娃模型提出的自我一他人认知发展结构认为,这一过程将会发生三个不同级别的同步一情绪传染、情绪和认知共情、同情和怜悯[;Rodrigues等人提出的双加工模型则解决了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共情反应的表征,另一个是共情过程产生反应的内在机制性质[2]。(剩余13549字)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