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24年02期
  • 收藏
收藏成功
微博 空间 微信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设有:中外音乐史论、传统音乐与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创作理论与作品评介、教研札谭、书评...     展开

类型

双月刊

类别

定价
促销信息
全年订阅更优惠!
¥10.00 ¥6.00
目录

音乐学研究

论《敦煌乐谱》乐曲调式实质
[摘 要] 隋初郑译与外来苏祗婆乐调的对应,郑是采用将弦调高大二度的办法,这就是后来产生的比黄钟宫高大二度的正宫。关于这 一对应方式虽极为简单,但在乐调理论上却极为重要。可以说隋唐时期乐调以及后世音乐的一系列特征,都离不开这个“大二度”, ...
“均场内核”之谬说
[摘 要] 童忠良的《商核论》看似内容丰富、理据充分,其实质只是对一种偶合现象的数理推论。中西音阶结构的“极为相似”是五 度相生的结果,而不是因为有了“商核”才有了五度双环和两极对称,这是基本的逻辑前提。“商”作为一个虚设概念,只有在具体 ...
先秦时期“礼乐器”的历时性嬗变
[摘 要] 先秦时期“礼乐器”承自“八音”的器乐规范传统,历朝历代皆沿袭之,民国时仍有复礼端倪。礼乐制度下的器乐文化在先 秦时期礼乐文明体系中历经“前礼乐时期”“制礼作乐时期”“礼崩乐坏时期”三个发展阶段。由于社会阶层的差异,其代表性乐器 ...
甬钟来源再考
[摘 要] 甬钟是盛行于两周时期的一种青铜打击乐器,在中国青铜乐器发展史以及礼乐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关于甬钟的来源问 题,学术界历来观点不一,有主张“北方小铙说”“南方大铙说”,也有主张“两者结合说”。甬钟是由南方大铙演变而来,甬钟的 形...
叔孙通与西汉初年的宗庙音乐
[摘 要] 叔孙通是汉初礼乐重建的关键人物,此时的朝会仪、宗庙乐和仪品均由其主导完成。《汉书·礼乐志》将其所制的汉家宗庙乐 之《武德舞》《文始舞》系于汉四年(前203)和汉六年(前201)并不准确,此事应发生在惠帝即位后叔孙通第二...
曹魏缪袭鼓吹组曲的历史建构与制度形态
[摘 要] 曹魏缪袭重新改编鼓吹曲辞,属于国家礼乐建设的组成部分,因此最有可能完成于明帝时期。这部组曲以曹魏国史为主题, 通过精简的形式来进行历史建构,目的在于强调曹魏政权的正统性。曹魏鼓吹的主要用途是道路与朝会,同时更为普遍地用以给赐, ...
汉风与胡风 :东魏、北齐上层社会音乐生活探赜
[摘 要] 在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已经表现出适于胡、汉政权的不同音乐形态,在既有“胡化”又有“汉化”的南北朝音乐文化形态 下,帝王对于胡、汉文化的选择尤为重要,决定了其音乐文化的特点与整体面貌,并可以从中看出帝王的政治意图与用乐观念,以及 ...
南宋嘉熙二年制“秋涛”仲尼式琴考辨
[摘 要]“秋涛”仲尼式琴,腹中有“嘉熙二年戊戌三月上巳日张氏监制”真款,极为珍罕且颇具学术价值。笔者于2001年随王世 襄、郑珉中先生鉴赏,至20年后重见,并为考据。本文追叙见琴缘由,存王郑二先生当年议论。再就腹款进行推断,还原斲琴时情 ...
金陵琴派的艺术特色及其当代呈现
[中图分类号] J603;J6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667(2024)02-0055-06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 者,对传承人掌握的精湛技艺及其对文化传统的深刻 理解做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
重庆图书馆古籍部藏古琴文献述论
[摘 要] 重庆图书馆古籍部所藏古琴文献数量较多,内容广泛,多有善本,保存良好。除了《琴苑心传全编》《志喜堂汪朗山琴谱》 这样的孤本或稀见文献,所藏其他普通古琴文献在补充大型丛书佚缺、订正错页、比勘谱字、提供藏家信息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参考价 ...
论日本“御神乐”表演与文化构成
[摘 要]“御神乐”是日本宫廷和氏族神社中的祭祀乐舞,其表演类型丰富,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表演形式与规模。“御神乐”的表 演内容中包含了唐乐器筚篥、与唐乐有所关联的催马乐拍子、唐乐舞服饰三种唐乐元素。“御神乐”所体现的神道是日本的文化起源 与...
地方音乐史研究中相关概念、范畴、方法等问题的思考
[摘 要] 在2023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由施咏撰写的《江苏音乐史》中,作者秉承历史地理学的视角确立江苏音乐的范围,在综合 考虑祖籍、出生地、居住地三要素的前提下,将江苏本土与外地这两大群体的江苏乐人分为“恒居江苏的本土乐人、由江苏迁往外...
海南传统乐舞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反思
[摘 要] 海南传统乐舞文化研究,既要将其置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综合语境中进行观照,又要将其聚焦于海南区域音乐文化的整体 框架中进行深入思考,还应从双视角互视的维度审视东南亚琼籍华侨音乐与海南传统乐舞文化的互动关系。同时针对海南国际旅游 岛...
符号隐喻建构下的音声叙事
[摘 要]“埔寨火龙”是中原舞龙习俗与客家本土文化互动、交融下所形成的一种具有客家地域特色的舞龙文化,其仪式中的各类 “非语言性”和“语言性”音声符号,背后隐喻了客家社会的族群历史、文化认知观念和社会结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埔寨火 龙”仪...
音调·音列·终结音 :鄂州牌子锣乐谱形态研究
[摘 要] 作为鄂州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乐种,鄂州牌子锣与当地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学界对其音乐形态的关注度并不高,尚 缺乏实证性的分析与总结,以至于目前关于鄂州牌子锣的音乐形态问题似乎还未说清楚。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民族 ...
礼乐中的人文精神刍议 :由《韶乐》说起
[摘 要]《韶乐》是古代雅乐的最高典范,具有至高的道德内涵和情感性、教化性、仪式性等特征。西周上承远古及夏商以来的文明 积淀,因革损益、继承发展,制定了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礼乐制度。“礼”致力于外在行为规范,“乐”强调内心疏导,礼乐的二元 结...
“西器中用”的创作理念与价值呈现
[摘 要] 中华文化以多元统一的文脉有序传承,既植根于本体,又善于吸纳外域文化,这样的特质也体现在近现代音乐历史中。西方 乐器和器乐传入中国后,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并呈现出内化的积极态势。于是20世纪中国器乐发展出现了新路径,产生了基于西...
切音唱法论
[摘 要] 明代曲学名家沈宠绥指出“切法即唱法”,然而鲜见当世声乐界践行。切法之“断韵分音”符合汉语拼读音节化、不连读、 字音可拉长、常用语音性修辞等特点,并形成中国声乐悠扬宛转的特色。当前因为缺少切音唱法,造成中国声乐作品的演唱缺少中国 ...
符号与隐喻 :解析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 Op.39 No.6
[摘 要] 乐谱是作曲家与演奏者之间的重要介质,也是一种视觉符号的呈现。从结构主义的视角来看,符号的背后有一套表意系统, 掌握这套系统有利于理解符号的意义。借用该观点分析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Op.39 No.6,有助于找寻一种理解音乐作...
音乐时空关系的理论透视
[摘 要] 音乐时间与音乐空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一种有机融合的综合体。音乐时空关系具有依存性、顺序性和三重性等特征。 音乐自然时空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建构了音乐自然之美;音乐文化时空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建构了音乐文化之美;音乐心理时空 ...

艺术学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文艺研究的学术传统
[摘 要] 中国古代的文艺研究在1840年前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传统,其研究主体多为具有“治国平天下”理想的文士阶层。他 们更多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思考艺术的前提,围绕“人”的问题,把文艺放在与天地并行的宇宙空间中...
徐复观“礼乐观”研究
[摘 要] 新儒家学者徐复观认为礼乐在演进过程中,先有“乐”后有“礼”,再由“礼”取代“乐”,最后是孔子重新又把“乐”提 到重要位置。孔子继承并发展了周公的礼乐,使礼乐由外向内发展,成为儒家“仁”的一种外化形式。礼乐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政治、 ...

戏剧影视学研究

近二十年来中国商业电影表演风格嬗变
[摘 要] 近二十年来以来,随着电影创作的不断变化,中国商业电影中的表演风格也在不断流转中兴盛交替,逐步向前。从21世纪之 初市场化背景下的“奇观电影”与“仪式化大表演”,到互联网时代里的“粉丝经济”与“颜值化轻表演”,再到新时代背景下的 ...
诗意的身体 :电影中的身境建构
[摘 要] 身体对构建主体性具有重要作用。电影中的身体既是主观的客体也是客观的主体,将客观体验与主观情感相统一,成为具象 认知、共情与意象审美的基础。所谓“身境”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指涉电影静态空间中镜头对身体现象的诗意修辞,从影像特质 ...
“鲁艺”在东北解放区戏剧活动史述
[摘 要] 东北光复后,“鲁艺”分批迁入东北,“鲁艺”文工团是东北解放区戏剧运动的活动主体,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戏剧活动与实 践。东北解放区戏剧运动可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从东北光复到1946年7月“七七决议”为戏剧运动准备期,从“七七决议”到...
论直播戏剧的现场性
[摘 要] 直播戏剧的现场性由于缺少身体在场和观演交流,长期为学术界所质疑。21世纪以来,以“英国国家剧院现场”为代表的直 播戏剧主创们通过重建仪式、设置禁忌、引入风险性与易逝性,重新调整和定义了直播戏剧中的现场性。他们还将“直播”的重心由...
历史回眸与时代反思
[摘 要] 气韵生动在中国演剧实践中体现为对生命力的尊崇,除了指形式审美上的鲜活生动,也包括人物形象被时代精神所赋予的生 命力。体验与表现、写实与写意,展现历史人物张居正与自己与天地与众生的关系,构成了历史剧《张居正》民族化演剧中虚实相 生...

舞蹈学研究

从“两汉析舞”到“甲骨寻舞”
[摘 要] 彭松(1916—2016)是我国著名古代舞蹈史研究家。在新中国首部《中国古代舞蹈史》编著中,彭松执笔“秦汉、三国、两 晋、南北朝”部。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舞蹈的通史研究中,“两汉舞蹈”是他的研究主场。为此,他在汉赋、乐府诗与汉画...
关于舞蹈艺术专业学科学位建设的思考
[摘 要] 2022年在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下,增设了舞蹈艺术专业学科学位。这种首次以艺术专业门类为学科学位建设的独立建制,受 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舞蹈艺术专业学科学位建设应当充分从社会现实、学科发展、学生需求等多维层面调...
新时期民间文艺学“天鹅处女型故事”的舞剧改编研究
[摘 要]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第一部傣族舞剧《召树屯与婻木诺娜》取材于傣族叙事长诗《召树屯》。这部叙事长诗在民间文艺 学中属于“天鹅处女型故事”的母题,从民族叙事长诗到少数民族舞剧的改编,需要依据舞剧艺术规律创作舞剧结构,建构民族舞剧 ...
身体技术的习得、转换与再造
[摘 要] 舞蹈作为以身体为载体对外界做出主观反映的表现形式,往往成为本民族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现象的镜像方式。排瑶长 鼓舞形态是排瑶人在特定的生存生境下为求生存习得技术成为体化记忆后,在实践中产生觉知转换,即融入主体性意识而形成。随着 ...

艺苑札谭

艺术传播视域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保护路径
[摘 要] 在艺术数字化传播的宏观发展背景下,从音乐类非遗数字化的传播现状、公共文化空间的利用、基础教育“双减”政策下的 传承机遇、音乐类非遗在元宇宙虚拟现实技术中的传承创新四个维度展开音乐类非遗创新传播策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 ...
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与对策思考
[摘 要] 高等艺术教育在构建中国式现代文明形态的建设进程中应自觉担负培育人才、培根铸魂的文化使命。本文以南京艺术学院的 创新实践考察为范例,探索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对策。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应积极识变、应变与求变,构建艺术 ...
论当代民族音乐的集体意识与立场风貌
[摘 要] 从“我们为什么没有自己的新年音乐会?”的文化思考,到自2021年起,每年新春之际的如期举办,“国韵悠长”新年音乐 会已经逐渐成为崭露头角的品牌。2023年2月28日,这一怀抱着“让中国民乐拥有自己的节日”之期愿的音乐会又如约而至...

名家说课

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须了解文献学的其他分支学科
[摘 要] 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与中国音乐文献各个分支学科紧密相关,如中国音乐文献学的目录学、版本学、辑佚学、校勘学、训诂 学、考据学等学科紧密相关。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版本学是研究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的学术活动和 ...
相关杂志
订阅全年后,您可享受以下权益
①该本杂志即日起至未来1年内所有更新电子版杂志的使用权限;
②赠送该杂志的部分往期的杂志的使用权限,有效期1年。

全年订购价格: ¥36.00

订阅全年
--%>

登录龙源期刊网

温馨提示:

1.点击网站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账号充值

2.充值金额可以选择30,50,100或500元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杂志或文章

还没有龙源账户? 立即注册

购买杂志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杂志价格:¥6.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购买杂志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杂志价格:¥6.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去充值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