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24年06期
  • 收藏
收藏成功
微博 空间 微信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设有:中外音乐史论、传统音乐与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创作理论与作品评介、教研札谭、书评...     展开

类型

双月刊

类别

定价
促销信息
全年订阅更优惠!
¥10.00 ¥6.00
目录

刊前絮语

刊前絮语
音乐叙事受文学叙事理论的影响而生发,作为一种“实验性”研究范式,其有效性与合理性主要体现在意义生成问题和批评实践的价值问题两个方面。本期龙迪勇《音乐的多媒介叙事论析》一文,正是对该领域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探索,音乐“多媒介”与“跨媒介”叙事方式...

音乐学研究

音乐的多媒介叙事论析
[摘 要] 音乐不是一种擅长叙事的艺术,但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可以找到许多音乐叙事的例子。音乐叙事大体可以分为“多媒介叙事”与“跨媒介叙事”两种基本类型。因为单一而纯粹的音符作为音乐艺术的表达媒介,很难具体而生动地把一个故事流利地...
略论世界三大音体系的形成
[摘 要] 音体系的形成必然是建立于某种具体乐器之上的,世界三大音体系可以说都是起源于波斯—阿拉伯的乌德(更早可追溯到巴尔伯特)乐器上。历史上,乌德向西流传演变成一时风靡欧洲的琉特琴,向东则演变成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乐器琵琶,可见这一乐器对世...
《中国传统音乐当代表达之道——百年中国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研究》序
[中图分类号] J6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667(2024)06-0015-03 施咏将出版专著《中国传统音乐当代表达之道——百年中国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研究》,邀我写序,欣然应之。该书为作者主持的2016 年国...
论刘向《说苑》音乐史料的层次及音乐史价值
[摘 要] 刘向编撰的《说苑》载录着丰富的上古音乐史料,包括早期音乐史料、早期乐人与乐器史料、早期乐人活动与政治思想等,还包括一定数量的互见于《左传》《战国策》《韩诗外传》《史记》等文献所录音乐史料。《说苑》音乐史料表明上古乐人师旷同君王的...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音乐文献辑录与释正
[摘 要] 敦煌遗书是研究中古中国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学史、艺术史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资料,是20世纪初中国文化史上的三大发现之一。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中涉音乐文献颇为丰富,对敦煌乐器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中国国...
略论东周两汉时期中原礼乐文化对边地的影响
[摘 要] 云南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频繁开始了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根据音乐文物的出土情况,其至迟在西汉中期进入礼乐文化一体下的多元发展阶段。铜鼓是云南地区的特色礼乐器,随着不断吸收中原礼乐文化的形式与内容,经历变化、发展和散播,铜鼓文化...
《琴操》纪事中的荆楚、齐鲁元素
[摘 要] 唐宋类书征引的《琴操》文本勾连出当时传本曲名本事的主体面目。相应纪事虽未必征实,却在地域背景上流露对荆楚与齐鲁二地的偏重,分化出“不遇”和“行孝”两种主题系列曲目,且齐鲁元素更为醒目,与《琴操》的作者背景、目次结构、文本互涉相并...
《渊鉴类函·乐部》音乐史料考察
[摘 要]《渊鉴类函》是清张英等奉敕编纂的一部综合性类书,内容广博,征引翔实。《乐部》之设立,虽以《唐类函·乐部》为基础,但并非简单因袭传统,而是在编纂体例、材料来源等方面都存在着自己的特点,反映出清代类书编纂的发展要求。《乐部》...
论《乐府传声》中的文人与市民阶层美学特征
[摘 要] 由清代戏曲理论家徐大椿所著的《乐府传声》是我国古代戏曲理论研究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一部论著,该书对当时的戏曲演唱方法及审美观念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总结。《乐府传声》中蕴含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于戏曲审美“雅”“俗”之论的探讨,融合了明清...
宋寿昌《伴奏的作法》理论来源探析
[摘 要] 民国音乐教育家宋寿昌编的《伴奏的作法》一书,是我国第一本键盘伴奏著作。其承载着上海美专刘质平等前辈的“简易伴奏”教学智慧,同时也是对上海音专萧友梅和声理论中的“普通伴奏”成果的传承。此外,该书还汲取了同时期一些译作中的艺术歌曲伴...
张敷“别谱”与早期琴人记谱实践
[摘 要]《释谱》所记创制“别谱”之张敷,为刘宋时期吴郡张敷。琴家戴颙与张敷是密友,张敷还与琴家宗炳、释道温等相交。日传唐代抄本《琴用指法》卷子,是当时琴人们正确解读传世琴谱的实用秘籍。《琴用指法》卷子所收“手用指法髣髴”和“凡一本样”,是...
论《弦索备考》筝曲《琴音板》“法琴音”的技法要点
[摘 要] 19世纪初期清代蒙族文人荣斋制谱编撰而成《弦索备考》,又称《弦索十三套》。该谱收录的筝曲《琴音板》,为“小工调”(D调)移调记谱的“尺字调”(C调)乐曲。目录中有小字注“法琴音而作”。从古筝的乐器性能来讲,直接用“板儿弦”(小工...
诗性审美:一种当代音乐批评范式的尝试性建构
[摘 要] 从亚里士多德、鲍姆嘉通、海德格尔到朱光潜,大量哲学家都认定音乐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诗,因此,诗性就是使“诗”之所以是“诗”的“存在”。在音乐的领域,作曲家(音响诗人)通过从事诗的创作赋予诗以诗性,并在音乐的非语义性、非完满性的语言中...
论汉代“琴禁”思想的审美意义
[摘 要] 春秋时期,琴在诸子文论中出现的次数增多,其原因或许并非琴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艺术性的审美观照。在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琴所具备的礼制特性被强调,弹琴的目的是通过这一形式显示人是否遵礼,而听琴音则成为辨识人之品性的方式。“情感是音乐的...
霓裳醉乐天:白居易诗歌的“霓裳”书写
[摘 要]《霓裳羽衣曲》作为盛唐宫廷著名的法曲,广泛出现在中晚唐诗人的诗歌创作中,其中以白居易为甚。白居易的“霓裳”诗书写,既丰富拓展了中唐诗歌书写的题材与边界,又为《霓裳羽衣曲》的记录、保存与传播提供了重要史料,具有文学和艺术的双重价值。...
论哈特穆特·罗萨的流行音乐思想
[摘 要] 不同于阿多诺对流行音乐的精英主义式批判与马尔库塞对流行音乐革命潜能的短暂认可,哈特穆特·罗萨肯定了流行音乐在共鸣关系中与严肃音乐的平等地位,流行音乐的创作、欣赏都可以成为高质量的共鸣事件。同时,流行音乐也表明了审美共鸣...
埃里克·萨蒂音乐创作中的数理思维及其精神意蕴
[摘 要] 法国作曲家埃里克·萨蒂在人们脑海中的形象往往并不清晰,但他的行为、创作、思想,对20世纪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萨蒂的音乐简洁凝练,数理思维和方法是其创作中的重要特点,主要体现在对质数及特定数列的运用、对称思维、组合思维...
二胡音乐诠释的内在路径
[摘 要] 对于演奏者而言,音乐表演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深入诠释音乐作品。以闵惠芬对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成功演绎为例,获得对音乐表象内容的感知并由此凸显乐曲之“象”,是音乐演绎的基本环节;对音乐寄“意”于“象”的万千“情”怀进行深刻体验与感...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赵季平器乐音乐创作解析
[摘 要] 赵季平是最早以丝绸之路为主题进行管弦乐创作的当代中国作曲家,从1981年至今,他从西北地区出发,逐渐将创作视野扩展到整个欧亚大陆,成就了纵横交错的丝路音乐画卷。赵季平创作的《丝绸之路幻想组曲》《关山月—丝绸之路印象》《丝路音乐瞬...
张维良系列竹笛教材编撰思想探赜
[摘 要] 张维良被誉为“中国笛王”,是一位集创作与演奏才华于一身的笛箫演奏家,不仅极大推动了竹笛艺术的发展,也在笛箫表演理论与民族器乐表演学科建设方面贡献卓著。他的系列竹笛教材基于其丰富的艺术实践,融合了舞台表演与教学训练等多重“实践机理...
东北大鼓音乐结构及其非遗传承理念探析
[摘 要] 东北大鼓是中国北方汉族民间说唱艺术。其音乐结构以主要音乐曲牌为根底,以辅助音乐曲牌增补为特色,具有多变性,这也促生了其音乐风格的多样性。东北大鼓音乐结构的多变性与润腔技法的即兴性有所关联。东北大鼓润腔技法的主要特征是字声即兴,按...
共享的声音记忆
[摘 要] 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传统民歌获至地方依恋的当代价值越来越引起学界关注。“昆明调”作为本土的听觉标识,既是本土民歌的有声遗存,更是外来文化对边地浸濡与涵化的证物,其为民间多样态情感的表达提供了支撑、承载了底层叙事...
司马迁“乐和民心”乐教思想研究及其当代价值转化
[摘 要] 司马迁的“乐和民心”乐教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治理智慧。其历史渊源深远,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音乐教育与社会治理之间紧密关系的认识;其内涵丰富,不仅强调音乐对于个体品德的培养作用,更注重通过音乐来调和民心、促进社会和谐。在当代社...

民国电影史研究专栏

夏衍的追述与“党的电影小组”的基本史实之演变
[摘 要] 学界对于“党的电影小组”的活动及意义的描述与阐发,往往甚于对其基本史实的实证考察。现有关于其基本史实的著述,皆源于夏衍个人的回忆而缺少一手史料的支撑,而其成员与同路人的相关忆述,以及后世史家对这些基本史实的书写,则大体上照搬了夏...
民国时期上海国产片“贺岁档”形成考析
[摘 要]“贺岁档”是当代电影产业概念,在民国时期电影生产消费中心上海,虽无明确命名,却实有案例。以年鉴学派学者布罗代尔长时段历史时间视角审视,电影被接受成为中国新岁节庆娱乐活动,并参与了新年系列节庆观念的拓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建...

戏剧影视学研究

论新世纪以来鲁迅作品的话剧改编现象
[摘 要] 新世纪以来,鲁迅作品的话剧改编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这些改编作品尽管各不相同,但都表现出强烈的导演主体意识,注重经典与当下的对话,表现手法上则延续了先锋实验话剧的后现代主义,呈现异彩纷呈的舞台奇观。其改编策略主要有“杂糅重构式...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文化哲学意蕴
[摘 要]《长安三万里》的火爆出圈及其引发的史诗级文化现象,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和独特魅力。影片以唐诗为媒介语言符号实现了当代社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移情转换与共情体验,揭示出个体生命在国家社会历史发展中要面对的美德与正义...
主旋律电影对高校美育的启示与拓展
[摘 要] 主旋律电影担负着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育人使命。数十年间,主旋律电影以其坚定的政治立场、宏大的艺术叙事和丰富的视听元素,对民众的家国情怀和国家意识建构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日益成为高校开展美育工作的重要资源和基本方式。特别是主旋...
民族叙事与空间建构:“藏地新浪潮”电影中的媒介景观
[摘 要] 2006年伊始,藏族导演以民族视角讲述时代背景下的藏族故事,藏语电影掀起了一股“藏地新浪潮”,其中对人物内心的剖析、对文化景观的映现蕴藏着现实层面上的多民族文化交融,为观者构建了藏地整体的媒介形象。“藏地新浪潮”电影通过媒介景观...

舞蹈学研究

从《孔子》到《秀水泱泱》
[摘 要] 自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迄今为止的十余年,是我国舞剧创作井喷式登场的十余年。中国歌剧舞剧院在这十余年间以量多质优的舞剧作品,为我国的舞剧画廊增添了令人瞩目的绚烂。这期间创作的9部作品,既有深邃的历史感又有强烈的时代性,体...
清中叶文人剧作中舞蹈艺术探析
[摘 要] 清中叶文人剧作中保存了大量的舞蹈资料,这些舞蹈是唐宋以来传统民间舞蹈的继承与发展。这些舞蹈是剧作者根据剧情需要而设置,从表现形式上看有独舞、群舞等,从舞蹈层次上看有单段体、多段体以及多段体组合的大型舞蹈。舞蹈服饰鲜艳明丽,排场新...
“两创”方针下艺术规律的深层求索
[摘 要] 新时代十年来,在“两创”方针的推动下,中国芭蕾舞剧叙事逐渐通达深层艺术求索。芭蕾舞剧叙事在向线性叙事回归中实现了基于时序和焦点转换的多重叠加态。同时“心理叙事”不但继承“经典叙事”表达特点,更注重实现作品与创作者之间的深层言说。...
敦煌石窟与龟兹石窟巾舞壁画比较研究
[摘 要] 敦煌石窟与龟兹石窟壁画中的巾舞形象十分丰富,对同一乐舞形式反映的异同体现了两地宗教信仰的发展、乐舞文化差异与审美观念的不同。敦煌与龟兹两地石窟巾舞壁画早期有较多相通之处,由隋唐开始有了不同的发展。敦煌石窟巾舞壁画承接了三道弯与“...

艺术与科技

人工智能:艺术生产场域的智性特征、技术转向和信度考量
[摘 要] 当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了工业生产的界限,在算法的支持和场景的训练下开始进入具有高度自主性和审美要求的艺术生产场域时,艺术生产场域的特征、技术手段和可信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充满了挑战性。但我们不应因人工智能使用动机上的善恶分野而在道...
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审美何以可能?
[摘 要] 艺术审美是一种由康德开启的、以“沉思”为核心的美学判断。从“审美”在艺术世界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力来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尚未被纳入艺术世界,主要在于其情感上的缺失与艺术语言的匮乏。就人工智能对艺术审美的影响而言,或认为人工智能生成...

名家说课

音乐史学在中国的回首与瞻望
[摘 要] 中国音乐史料记载悠久古远,但作为历史与音乐交织成的中国音乐史学的形成,却仅能追溯到20世纪初。中国音乐史研究是整个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音乐史学发展中,每一时期的音乐历史观念各有特征。瞻望我国音乐史学的演进,需要将...
相关杂志
订阅全年后,您可享受以下权益
①该本杂志即日起至未来1年内所有更新电子版杂志的使用权限;
②赠送该杂志的部分往期的杂志的使用权限,有效期1年。

全年订购价格: ¥36.00

订阅全年
--%>

登录龙源期刊网

温馨提示:

1.点击网站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账号充值

2.充值金额可以选择30,50,100或500元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杂志或文章

还没有龙源账户? 立即注册

购买杂志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杂志价格:¥6.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购买杂志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杂志价格:¥6.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去充值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