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来袭,辨病防疾和药食选择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不觉已到了立秋时分,但仍是烈日当空,炎热依旧。加之暑季多雨、气候潮湿,人们很容易受到暑邪的侵扰,此时常见高温高湿导致的中暑,因为避热贪凉而引起的季节性外感病症也多发;此外,人们还容易感到疲劳,出现“疰夏/苦夏”的症状。以上都属于中医“暑证”的范畴。
那么,什么是“暑证”呢?
首先,民间自古便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这种通俗又精炼的说法;我国古代医家对暑气也有各种总结与论述,如在《黄帝内经·素问·热论》中有“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张景岳论及“暑本夏月之热病”,明代虞抟于《医学正传》中也提出“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者为阴证,中热者为阳证”,等等。(剩余278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