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态传承的媒介间性实践研究

——跨媒介叙事驱动的水彩画课程构建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一、非遗活态传承的媒介间性理论建构

(一)物质考古与符号转译的双重维度

只有当非遗的物质与意义处于流动和变化的过程中,才能称之为活态的存在。媒介考古学看来,非遗的媒介不仅是“是什么”,还是“是什么过程”。以蓝印花布为例,非遗媒介的物质性指代的是靛蓝与棉布的化学反应,雕版刮浆的肌理痕迹;非遗媒介的符号性指代的是“百子千孙”“连年有余”等纹样的隐性意义。(剩余5588字)

目录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