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识字组研究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摘要: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工作面临着外部环境和现实需求的双重压力。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边区积极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社会教育活动。鉴于农村人口分散、无法设立学校的情况,识字组成为社会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识字组将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员组合在一起,指定小组长,赋予他们监督和推进识字的重要职责,通过专门辅导培训,普遍采用“小先生制”的教学方式,从家庭邻里扩展至街道巷口,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利用任何空闲时间,随时随地进行教学活动,推动了教学互动,为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提高群众文化素养、政治意识、促进生产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剩余7414字)

目录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