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东北记忆

打开文本图片集
榆树钱儿
老榆树
模样憨憨厚厚
黑树皮
粗粗糙糙布满褶皱
谷雨的风儿
轻柔柔吹过
榆树钱儿
就一嘟噜一串长满枝头
哈喇子
亮闪闪流出嘴角
心窝窝
早已伸出刺挠挠小手
泼猴一样
刺啦啦爬到树上
哪还在乎
树枝子刮破裤脚,袖口
纵然是大号“毛喇子”
也被吓得灰溜溜逃走
一把撸过去
就撸下一手甘甜
一下子塞到嘴里
甜得心尖子打颤发抖
等了一冬带八夏(呀)
榆树钱儿
成了农家娃子暗夜的星斗
日子太贫寒了
贫寒得
舌尖上一点滋味都没有
偶尔捡到
一张褶巴巴糖纸
都能
稀罕巴察摩挲半宿
甜丝丝味道
是对苦痛的补救
圆溜溜嫩片
那是发给春天糖分最高的薪酬
摸一摸
农家娃子身上骨骼
哪一块
没有榆树钱儿的滋养,浸透
榆树钱儿
滋补的童年(呀)
每一条筋脉
都连通着老榆树的血肉
任凭有着
怎样的岁月风雪
也无法撼动
榆树钱儿强壮起来的骨头
小小榆钱儿(啊)
生命记忆的第一枚纽扣
只要有它作基石
无论命运多么艰辛,坎坷
你都敢面对,担当,承受
高梁挠子
石滚子
骨碌骨碌打磨
高粱粒子
纷纷扬扬脱落
剩下了
一簇簇高粱挠子
似乎
比散乱的麻秧子还残破
和谷穗相比
样子零乱寒酸
和麦穗相比
看不出一丁点姿色
和金灿灿稻穗相比(哟)
更显出一百倍、一千倍破落
填进灶坑
竟能升起
比石头还硬朗的炊烟
扒进火盆
却能燃起
温暖整个严冬的炉火
炖酸菜
能炖出“酸不溜丢”老东北味道
蒸豆包
能蒸出
筋筋道道关东山特色
虽然是
高粱穗儿残余
却有着
高梁家族魂魄
尽管
样子已经衰败了
却保留着
百折不挠的本色
哪怕最后
烧成了一捧灰渣渣
倔强的灰渣渣(哟)
依旧残存着
红高粱的厚道、坚韧、炽热
高梁挠子
庄户人家的柴禾
一枝一蔓
都链接着
黑土地生生不息的脉络
拌生鱼
鲜鱼肉
用陈醋拿掉腥气
土豆丝、豆芽
从热水中湿涝涝焯起
红辣椒
翻花儿油锅里炸一炸
搅拌起来(哟)
就诞生了
老北江最鲜美的拌生鱼
鱼肉
爽口细腻
携带着嫩江湾气息
土豆丝
金黄纤细
蕴含着黑土地活力
绿豆芽
鲜嫩水灵
带着老笨井水分
干辣椒
辛辣霸气
凝聚着三伏天火辣辣脾气
吃到嘴里
凉丝丝清爽
咀嚼起来
升腾起暖融融热力
进入肠胃
疏通了五脏六腑
涌入血脉
激荡出血性飞扬的生命奇迹
“鱼把头”吃了
骨头节长出气血豪情
牧马人吃了
大甸子变得辽阔美丽
外乡人吃了
睡梦里都想着东北
东北人吃了(哟)
恨不得亲一亲冒着油花儿的土地
一盘子拌生鱼
掺拌了多少冰霜风雨
每一丝鱼肉
都荡漾着大江大河底气
虽然
只是一道特色菜肴
却珍藏着
关东人无法磨灭的记忆
套包儿
软绵绵蒲草
一上一下
在女人指间缠绕
编花儿,锁扣
每一条叶片
都飘散着查干湖味道
软乎乎
袜桩子缝上去
就诞生了
马儿拉车的套包
上套时戴上
夹板子不再坚硬
爬坡时用力
肩膀子有了依靠
所有坚硬
都转化成了生命的柔软
柔软的强度(哟)
比大山的脊背还牢靠
绳索的力量
靠着它丝丝传递
马车的方向
凭借它慢慢引导
哪怕车轮
深深陷入烂泥潭中
套包依旧是
马儿挣脱困境的法宝
套包儿里
藏匿的温暖
来自蒲草的血脉
那份牛皮般的坚韧
来自淤泥没完没了地浸泡
一旦它花环一样
套上了马儿脖颈
马儿从此
便拉起了命运不屈的绳套
时间久了
哪怕磨得破烂不堪
它依旧用残破的生命
守护着
马儿的魂魄,筋骨,皮毛
作者简介:王长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文联副主席,长春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剩余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