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感化院的少年》中“个体思想交流的缺失”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摘要】 在大江健三郎的长篇小说《感化院的少年》里,可以发现小说里出现的成人们一直在拒绝与这些感化院的少年们对话。正是因为这种“抗拒对话性”,“我”以及伙伴们被迫长期保持着缄默和失声的状态,同时也间接导致了“我”的悲惨命运。本文引用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将从这种“对话缺失”产生的原因和背后的哲学意义出发,以此希冀发掘出大江健三郎的写作本意所在。(剩余6231字)

目录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