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动画作品之于儿童哲学的多重效应

——以《深海》和《寻梦环游记》为例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近年来,人们对儿童教育的要求日益提高,儿童哲学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关于儿童如何思考及如何激发儿童思维等问题,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然而,儿童哲学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型却面临着诸多挑战。作为推动儿童哲学从教育理论向社会现实转化的潜在途径之一,儿童哲学动画视频普遍存在缺乏思想性与哲学性的弊端。从儿童哲学实践发展的困境出发,对于融合哲学元素的儿童动画如何更好地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的问题,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异质同构”理论能够为未来儿童哲学动画的创作提供一种解决范式。(剩余4269字)

目录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