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乡村文明“包容性治理”: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破题之道

  • 打印
  • 收藏
收藏成功

摘 要: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立体,开辟出更宽阔而直接的需要场域,物质文明的满足呼唤着精神文明进程的跟随。相较于生产要素流转较快的城镇而言,处于现代化建设末端的乡村精神生活建设问题中个体倾向明显,行政化、科层化的治理方式亟待解放以增强精神生活建设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包容性治理通过与农民精神生活中传统伦理厚植要素的互嵌共融,允许“多元”要素的存在,引入多龄段多领域的主体“共治”,实现全过程成果信息“共享”,因地制宜解决、实现并发展好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适配,从而对乡村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柔性之力。(剩余10724字)

目录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