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

2024年11期
  • 收藏
收藏成功
微博 空间 微信

类型

月刊

类别

定价
促销信息
全年订阅更优惠!
¥20.00 ¥12.00
目录

文脉中国

庄子“三言”探微:哲学思想的文学表达
【导读】庄子自称其言说方式为“寓言”“重言”“卮言”的“三言”体。“三言”是庄子独具特色的文章表达方式。想要深入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打开庄学的大门,需要对庄子的“三言”创作风格进行深入探讨。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一书以夸张奇崛的想象、...
《论语》中孔子的政治观
【导读】本文对《论语》中孔子的政治观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其中的德政和礼治思想。首先概述德政和礼治产生的历史背景,通过引用《论语》中的语料进行佐证;其次详细解析德政的内涵,既包括对为政者的道德修养要求,也包括其在施政时需要采取的措施;最后分析施...
庄子的文化人格追求
【导读】庄子生活于战国时代,当时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战争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提出了“无为而治”“逍遥游”“物化”等哲学思想,旨在寻找一条超越现实困境、实现个人精神自由的道路。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化和哲学也产...
《诗经》婚恋诗的美学价值
【导读】《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滥觞。它既是一部诗歌集,也是一幅先秦时期人们生活的画卷。婚恋诗占据了《诗经》大部分的内容,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婚恋诗中丰富的植物、动物等展现了自然美,女性形象以及婚恋故事展现了社会美,其自身体裁以及所使用...
审视《文心雕龙》对曹操诗歌的评鉴
【导读】曹操作为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上呈“汉音”,下启“魏响”,对魏晋乐府诗歌向文人诗的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曹操诗歌的评价存在一些偏颇。原因主要在于曹操诗歌的内容和诗风,与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时代风气有着显著差...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文化特质孔见
【导读】本文分析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出现的社会背景,探讨西学对谴责小说的影响,并对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其在创作形式和思想主旨上的差异。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谴责小说”的概念。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品包括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
曹丕诗歌散文创作对中国式审美的诠释
【导读】曹丕诗歌和散文创作对中国式审美的诠释集中表现为“文士气”,具体表现为将寻常事物作为抒情基础,通过用典提升作品格调,传递“哀而不伤”的诗意与气质。曹丕诗歌散文创作展现出对人本精神的艺术呈现和对文学传统的传承意识,蕴含了中华民族注重人本...

文学中国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导读】朱自清的散文作品自1949年后被选入教材以来就争议不断,这些争议影响着人们对其作品的把握与解读。本文试图从朱自清的相关争议入手,结合文学革命的时代背景和他“用笔如舌”的个人主张,厘清朱自清的创作观,明晰他对白话散文的艰难探索。 自2...
门槛:跨过是门,跨不过则是槛
【导读】鲁迅先生以俭省的笔墨,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遭封建科举制度荼毒、在嘲笑戏谑中蹉跎岁月的“科场鬼”形象。孔乙己历来被看作封建制度下无用文人的典型代表,可在那个“爬上去的吃人,爬不上去的被人吃”的年代,孔乙己身上也有难能可贵的闪光点。本文...
符号学视角下非虚构写作的情感向度与叙述逻辑
【导读】非虚构写作自传入中国以来,逐步演变为越来越大规模的写作实践和极具感染力的作品形式。学界对此种新兴的写作体裁进行过诸多讨论,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领域:写作技巧与文体,非虚构的真实性和情感表达,非虚构作品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为进一步探索...
呈现乡村女性个体成长书写的复杂性
【导读】“50后”作家中,周大新被誉为书写豫籍农民故事的铁笔圣手。他的作品反映了时代洪流中新一代农民成长的艰辛轨迹与心路历程。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湖光山色》,将目光聚焦豫西南丹江口水库旁一个名为“楚王庄”的小村落,以女主人公暖暖的个...
明清不同文本载体下的关索形象探迹
【导读】关索在历史资料中并无记载,却活跃于民间传说之中。宋元时期关索之名就广为流传,明清时期更是出现含有关索故事的不同种类文本,引起古今许多学者对关索的考证。本文列举明清时期含有关索故事的重要话本小说与傩戏:《花关索传》、联辉堂本与毛宗岗本...
探析苏轼的九日诗
【导读】苏轼在众多岁时节令中特爱重九,即重阳节,写下了多篇九日诗。苏轼的九日诗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亲人、友人的寄赠诗,另一类是“和陶诗”。与亲友的寄赠诗展现了苏轼与亲友的良好关系和他的重情形象。在贬谪期间所写的“和陶诗”则展现了苏轼在极致...
刘禹锡:吹尽狂沙始到金
【导读】刘禹锡早年才华横溢,凭借“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诗句展露其不凡抱负。然而,他的仕途并不平坦。他三度遭贬,仍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以《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自勉,彰显出高洁的品质。在逆境中,他仍旧豪情满怀,正如“...

史话中国

秦汉时期诉讼制度的演变及其原因
【导读】秦汉时期的诉讼制度上承先秦、下启隋唐,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追溯诉讼制度的渊源,在汉承秦制的基础之上,对比秦汉时期的起诉限制与审判原则,分析汉代在诉讼制度方面对秦代的继承与发展,并从中挖掘其原因。 《尚书·...
两晋南朝才女研究考察
【导读】两晋南朝时期,门阀士族为维护其势力和地位,重视家庭教育。这一时期,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多,社会地位也有所提升,涌现了大量的接受家庭教育的士族才女和服务士族音乐文化需求的才女。她们在文学、书法、音乐舞蹈等领域有着杰出的成就,又在士族文...
渤海国与唐朝宗藩关系的演变及影响
【导读】武周时期,营州之乱爆发后,大祚荣父子及其族人返回靺鞨故地,建立渤海国。唐朝在东北地区的宗藩秩序进一步混乱。由于吐蕃与后突厥的掣肘,唐朝已无力镇压渤海。唐朝在坚持关中本位政策的前提下,用宗藩关系来处理和渤海的关系,将渤海纳入羁縻统治体...
宋代宰相致仕背后的多重因素
【导读】宋代开启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因此宰相在宋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说宰相大多是通过科举制度得以登上政治舞台,那么致仕制度就是他们退出政治舞台的重要途径。宋代宰相致仕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因病致仕,因与皇权发生冲突而致...
从《宋史》看脱脱对岳飞形象的历史书写
【导读】岳飞的历史形象是学者热议的话题。然而,关于元朝末期的岳飞形象,尤其是蒙古贵族脱脱对岳飞记载的研究目前尚显不足。本文通过分析脱脱在《宋史》中对岳飞的记载,探究岳飞在蒙古贵族脱脱心中的形象,并阐释这位蒙古贵族如此书写岳飞的原因。 一、元...
布衣当国:晚明布衣士人身份认同下的私家修史新发展
【导读】晚明时期,布衣士人增加,由身份相互认同所形成的群体开始追求话语权。社会变革也推动布衣士人突破传统政治互动关系的边界,增强话语权和对历史的书写权,这是他们通过非政治参与方式影响权力网络的表现。基于历史自觉和时代需求的书写,推动布衣士人...
史论与史观:中国南方民族史学之“纲目”
【导读】吴永章先生的《中国南方民族史志要籍题解》(以下简称《要籍》)是一本汇集南方少数民族史典籍的纲目性之作,记载了“较为分散和为人所不太知晓”的南方少数民族杂史、笔记以及地理志等典籍。细梳《要籍》之史论,可见其以时梳史、以偏求正、以证述源...
左宗棠治疆政策及其对边疆的贡献
【导读】1878年,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南北两路后,对新疆进行了一次颇具规模的改造与开发。左宗棠的治疆政策有力地捍卫了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巩固了新疆局面,发展了新疆的经济与文教事业,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之...
近代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的往来(1919—1939年)
【导读】地处渤海湾内的两大半岛——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的往来,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清朝乾隆时期,海禁松弛,两地对外的省际往来开始复苏。本文通过考察近代营口港与龙口港之间的人口、商品流动,探究近代两地往来的社会影响。 隔海相望的胶东半...

世界传播

丝路旅行叙事与故事重构:德国作家玛丽亚·希尔德笔下的中国民间故事
【摘要】德国作家玛丽亚·希尔德将实地旅行与故事叙述相结合,丝路体验与故事内容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旅行叙事方式。她分别运用归化演绎、异化诠释和在地化表达的手法,阐述聊斋故事《种梨》、哈萨克族传奇《孩子和燕子》以及维吾尔族传说《幸...
《麦奇在中国》的中国礼法书写
【摘要】礼法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与道德规范的核心,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切入点。德国经典儿童绘本《麦奇在中国》蕴含丰富的中国元素,是时代语境下西方对中国文化想象的缩影。本文聚焦绘本中的中国礼法书写,探究该绘本如何从外在形式到内在精神建...

创意中国

绘画装饰引领陶瓷文创制品发展新路径
【导读】陶瓷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在陶瓷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绘画装饰极大地丰富了陶瓷制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动了陶瓷艺术的创新性发展。 当下,人们在选择陶瓷类日用品时,已从过去主要关注其实用功能,转变为更加重视...
基于多模态语料库的廉政话语分析
【导读】本文以视觉语法为依据,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和语料库分析交叉融合的混合式研究方法,使用MAXQDA质性分析软件自建多模态语料库,以新时代廉政漫画作品《漫讲廉政》为例,阐释多模态廉政话语的视觉语法特征。 廉政话语是政治话语的一种,它以国家...
平遥古城千年漆艺的传承之路
【导读】平遥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座古老的“商都”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丰厚的传统工艺文化。其中,平遥推光漆器就是这座城市最负盛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推光漆器的制作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平遥推光漆器以其独特...

汉字中国

浅论训诂的现世价值
【导读】《左传·隐公元年》载“是以隐公立而奉之”,后世对此句有不同的注解,造成歧义现象。本文运用训诂学方法来消解歧义,对此句进行歧义分析,从而彰显出训诂的现世价值。 “是以隐公立而奉之”这一解经语,我们认为是对《春秋公羊传》经文“...
探析重庆方言“嚼”字的用法
【导读】重庆方言是西南官话的代表性方言之一。重庆方言中的“嚼”字除了常用的动词用法外,还可作为形容词使用,用以描述嘴巴厉害,或是一个人强势霸道。《汉语方言大词典》对“嚼”的形容词义项有所展现,但《四川方言词典》却将此用法收录为“狡”字。本文...
河南方言“中”的语用功能解析
【导读】“中”作为一个极具河南方言特色的应答词,是河南方言中使用最频繁的词语之一。“中”不仅在交际过程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其中原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本文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语料与线上语料库,从应对、评论和话语转接三个方面探讨河南方言应答词“中”的...

民俗中国

闽西客家特色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传承研究
【导读】本文就传承与发展闽西客家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若干具体的操作办法,包括加强当地政策扶持、创新传承方式、注重对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促进教育融合等,旨在为有效保护和传承闽西客家民俗民间体育活动提供参考。 一、闽西客家...
黔南地区布依族传统婚姻礼俗的文化解读
【导读】本文探讨了都匀市布依族的婚姻习俗,揭示了该民族在婚姻观念、婚礼仪式及酒席风俗等方面的独特文化传统,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文字资料。 布依族,作为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其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与全...
“麻风女”型故事:民间俗信与文化隐喻探析
【导读】本文在概述麻风女型故事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探讨了该故事三个母题背后的文化隐喻:过癞习俗暗含男权社会歧视女性的性别隐喻;麻风贞女形象的产生与明清时岭南地区倡导忠贞的风气有关,暗含教化女性坚守忠贞本分的道德隐喻;蛇酒治麻风来源于坊间“以毒...
黑龙江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演变历程与传承策略
【导读】本文基于对赫哲族历史文化特征和交融趋势下文化变迁的分析,探究新时代背景下赫哲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路径,旨在促进赫哲族自身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为深入推进黑龙江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合作与发展提供经验。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边陲省份,...
相关杂志
订阅全年后,您可享受以下权益
①该本杂志即日起至未来1年内所有更新电子版杂志的使用权限;
②赠送该杂志的部分往期的杂志的使用权限,有效期1年。

全年订购价格: ¥144.00

订阅全年
--%>

登录龙源期刊网

温馨提示:

1.点击网站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账号充值

2.充值金额可以选择30,50,100或500元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杂志或文章

还没有龙源账户? 立即注册

购买杂志

中国故事

杂志价格:¥12.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购买杂志

中国故事

杂志价格:¥12.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去充值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