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04期
  • 收藏
收藏成功
微博 空间 微信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是一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     展开

类型

双月刊

类别

定价
促销信息
全年订阅更优惠!
¥50.00 ¥9.69
目录

文明书写与文明互鉴·重写文明史

重构中国古代文学自主知识体系
摘 要: 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源自孔子的经典教育,其功能是以文传道、以文化人、以文辅政、以文抒情,承担着建构、传递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责任。这一传统在近现代以来被人为中断,以“情绪性”“文艺性”为特征的纯文学观念代替了传统文学观念,致使传...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文化与文明
摘 要: 作为人类共同价值准则的文明,发端自多元经验文化而又反哺之。文化乃文明的源泉,文明是文化的归宿。二者往复映射,构成互为成就的有机共生关系。不同文化之间互为交叠和印证的普遍性价值,即是人类共同文明的基因与扩展性文明秩序的基质。因此,人...
“全球”的局限:论理论和诗学的关系
摘 要: 考察世界文学和文学理论话语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论和诗学在西方、中东和中国的文化语境中的比较性关系,可以发现诗学和理论二者应被去同义化(de-synonymised),在这些文化区域中,理论与诗学的概念以不同方式形成和运作,对这些差异的...

政治学研究·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非支配审议: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性概念
摘 要: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性概念可以根据政治统治中的审议和说服进行重新阐释,这一活动既不受限于少数人建制式的政治视野,也不需要公民共享某种团结友爱,而是人们出于免受他者支配的意愿试图说服对方,最终持对立主张的公民能够在不给予少数人更大权力的...
利益、品格还是自成一类:亚里士多德论政治友爱
摘 要: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欧德伦理学》中讨论了政治友爱 (homonia,或译为“同心”),关于这种友爱在亚里士多德的友爱三分法中所处的位置,学术界存在持续的争论。主要争议在于,这种友爱是利益型友爱、品格型友爱,还是一种不...
政治性与公共善
摘 要: 重新审视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动物和政治共同体的论述,可以发现人所特有的自然政治性并非当代社群主义所理解的对在先的共同体公共善的积极参与和奉献,而是为了好生活的目的用语言揭示什么是善好和正义。城邦的公共善是在一种既非直觉感知共同体的目...

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

以技术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逻辑、困境与路径
摘 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以技术创新推进现代化建设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基本特征。技术创新是化解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关键因素,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动能。当前中国技术创新困境体现在关键核心技...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创新发展与实践应用
摘 要: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对科技的本质及其在人类社会演进中的地位、作用、与人的关系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科学认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也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了创新发展:推动科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革命性力...

哲学史研究

《庄子》中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关系再议
摘 要: 《庄子》中天人、神人、至人和圣人的关系,郭象、成玄英认为四者异名同实,后人杨成孚、曹础基进一步论证了这个观点,宣颖、高亨、冯友兰、谭戒甫等认为四者不能混同,但是论述得不够详尽,且相互不同。其实,天人、神人、至人、圣人是逐级下降的。...
清代中晚期朱子学的自我拯救及其学术史意义
摘 要: 清代中晚期是朱子学趋于势微、日渐羸弱的时期,以李元春为代表的朱子学者以道自担,奋力自救,力图从卫朱子之道、辨心学之偏和斥考据学之僻三个维度展开对朱子学的拯救,呈现尊朱而不佞朱、谴取心学和考据学的学术取向,并仰赖其在中晚清朱子学营垒...

文学研究

疾病与王国维生命意识之关系考论
摘 要: 王国维在生命的最后四个月不仅心事沉重心情寂寥,而且曾罹咯血之症,这或许也是其决定放弃生命的原因之一。检视文献,王国维一生可谓天生弱质而多病,这使他较早产生了生命忧虑以及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尽管他深谙摄生之道,却因沉潜于学术而难以...
前孔子时代的乐论话语与乐政言说
摘 要: 从西周晚期到春秋末期的前孔子时代,随着“礼崩乐坏”的到来,形成了一批初具理论形态的乐论话语。这些话语的言说主体,或为精通乐教的卿大夫群体,或为具备专业知识的畴人群体。不过,早期乐论话语的生成,并非出于言说主体的主动理论总结,一是出...
汉赋中的舞蹈及汉舞的审美意蕴
摘 要: 汉赋作为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有关乐舞的赋文历来被视为研究美术史和艺术现象的重要资料。汉代乐舞赋以及其他诸多同时期的文论中所见对舞蹈场景丰富而细腻的描写,侧面展现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舞蹈艺术...

历史学研究

冷战语境中的1961年美国黑人自由乘车运动及其影响
摘 要: 1960年,肯尼迪在总统大选中的一系列民权改革承诺、大量非洲国家的独立以及入座运动的成功,刺激了美国民权运动直接行动的发展。1961年春,争取种族平等大会的领导人詹姆斯·法默发起自由乘车运动。与之前的民权斗争不同,自由乘...
郭沫若参加南昌起义过程考论
摘 要: 南昌起义爆发前夕,郭沫若正随军北伐,任北伐军第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兼党代表,其时他已经扯起反蒋大旗,并对张发奎未能东征感到失望。待南昌起义爆发后,郭沫若第一时间要求参加。郭沫若提出的理由较有策略性,再加上张发奎一向有“倾向共产党”的...

法学研究·司法裁判

司法裁判如何安置“社会命题”?
摘 要: 司法裁判中的法律论证要同时运用“规则命题”和“社会命题”。社会命题既能够作为裁判理由增强判决的说服力,又能够成为裁判依据的内容辅助发挥依法裁判的功能。按照说理效果的不同,可区分出法官有强法定义务援引的社会命题,法官有弱法定义务参照...
裁判文书不说理的制度逻辑
摘 要: 裁判文书说理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处于法院系统中的法官的行动面临多重工作要求和制度约束,裁判文书说理的制度性要求并非一直“在场”,而且“在场”的形式和定位也不是始终不变。裁判文书说理问题不只是一个...

青年学者专栏

审美平等与当代批判理论中的康德美学批判
摘 要: 审美政治是当代批判理论思考社会问题的理论路径之一,包括审美平等、审美解放和审美共同体等具体问题。康德美学作为传统哲学美学的代表,在解释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时暴露其限度。当代批判理论从康德美学出发,改造美学与政治的关系,思考审美平等的...
从文事到文献: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文坛剽窃现象的考察
摘 要: 20世纪30年代,上海文坛剽窃事件频发。根据对象和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抄袭”和“窃稿”两种类型。就产生原因来看,除了“文人无行”等道德因素之外,还应该注意到刊稿制度、文化市场规则与法律监管能力等因素对剽窃事件的影响;就传播过程来...
相关杂志
订阅全年后,您可享受以下权益
①该本杂志即日起至未来1年内所有更新电子版杂志的使用权限;
②赠送该杂志的部分往期的杂志的使用权限,有效期1年。

全年订购价格: ¥58.14

订阅全年
--%>

登录龙源期刊网

温馨提示:

1.点击网站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账号充值

2.充值金额可以选择30,50,100或500元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杂志或文章

还没有龙源账户? 立即注册

购买杂志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杂志价格:¥9.69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购买杂志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杂志价格:¥9.69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去充值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