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24年03期
  • 收藏
收藏成功
微博 空间 微信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双月刊)创刊于1978年,由南京艺术学院主办。一直重视刊物的学术品位,宏扬传统艺术...     展开

类型

双月刊

类别

定价
促销信息
全年订阅更优惠!
¥16.00 ¥9.69
目录

刊前絮语

刊前絮语
光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我们的刊物已经编到了第三期。时候既然还在暮春,我们的任务也渐近过半了。 在本期中,我们推出了艺术与科学研究栏目,这也许是一个会引发有趣且令人深思的话题。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历来为学界所关注,尤其是近代以来在中外...

艺术与科学研究

视窗里的中国图像
[ 编者按 ]科学与艺术之关系无疑是个久远的话题。自古希腊直至19世纪的艺术发展历程中,可以发现在知识和观察模式之间具有一种亲和力,它暗示出如果有关世界构造的潜在规律可被理解的话,那么通过视觉观察与描绘的“研究”将是至关重要的。在科学史中,...
解剖学图像中的秩序与意义
[ 摘 要 ]神经学家高尔基(Camillo Golgi)和卡哈尔(Santiago Ramón y Cajal)各自手绘了显微镜下的神经元图像,本文对此二人各自绘制的微观解剖图像进行了风格与认知心理学分析。最终发现,卡哈尔更加清...
玄甲曜日
[ 摘 要 ]甲胄是古代将士在战争中用于护体的装具。汉代是中国古代甲胄发展的奠基时期,形成了以铁甲胄发展为主的基本格局。科学技术是汉代甲胄材质、结构、装饰发展的基础,也是认识甲胄形式美的途径,两者联系紧密。通过对汉代甲胄中科学的解读,揭示其...

美术史与美术考古

重绘“山海”:明胡文焕刻“山海经图”与近世《山海经》的知识重构
[ 摘 要 ]在晚明坊刻的书籍史语境下,胡文焕刻“山海经图”一方面以其世俗化的图文形态,勾勒出《山海经》接受史中“到民间去”的重要流脉,另一方面则在与日用类书“诸夷门”等通俗文献的互文中,折射出近世民间视野中关于《山海经》知识的重构方式,并...
如何标识形象
[ 摘 要 ]基于汉画数据库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探讨汉画中形象的意义标识。汉画中的形象,其意义的识读依赖于组成形象的各部分的意义识别,也依赖于形象与其他形象之间的关系构成的意义的识别。本文从图像结构分析形象的组成、各组成部分的关系、关系的...
从“法”的三个层次观复“唐尚法”的书学命题
[ 摘 要 ]梁巘“唐尚法”命题中“法”的理解不必局限于书学技法的表层,“法”是事物的本然性、实然性和应然性的一种深刻、清晰而集中的总结,从“法”的深层义视角探究这一命题的内涵是值得尝试的路径。 [ 关键词 ]唐尚法;本然之法;实然之法;应...
晚唐翰林书待诏的工作、社交与书法传承
[ 摘 要 ]荥阳毛氏是晚唐时期重要的翰林书待诏家族。这一家族先后有两代五人成为书待诏,在翰林院供职达七十余年。毛氏家族的书法技艺不仅供奉宫廷,也是维系家族地位、社会关系甚至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凭借。毛氏家族在翰林院的长期延续,则建立在其家族...
盐商子弟查礼的绘画交游研究
[ 摘 要 ]盐商查氏家族是清代天津风雅文化的重要赞助人和推动人,查礼是家族艺文活动的核心人物。本文引入地方诗人社群的概念,结合查礼与水西庄诗人群体的视角,研究查礼早年闲居天津时期与离津为官初期的绘画交游活动,着重分析其中的运行机制,最后总...
博采、捉刀或抒意:乾隆帝书画题跋方式探赜
[ 摘 要 ]乾隆皇帝对书画的嗜尚,不仅体现在藏品上随处可见的钤印,亦见于其所题就的大量御诗与考据跋文。然今人论及乾隆的题跋行为,往往容易产生其乃随性而为且无规律可循的刻板印象,实则并非如此。本文将依托史料与墨迹,围绕内容类别、画面形式、参...
伊人谓谁?明清“洛神图”中的女性想象
[ 摘 要 ]明清商业绘画“洛神图”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介于“洛神”与俗世美人之间的模糊性。究其成因,一是男性文人对女性的想象以及女妓群体的自我想象,二是潜藏于“美人画”幻生观念下的“洛神图”绘画空间的情欲隐喻,三是“书画合璧”形制背后的文人书...

设计与设计史研究

莲花纹样的跨文化交融及其内涵
[ 摘 要 ]中国传统莲花纹样始于商周,至战国秦汉时期,混入到四叶纹到柿蒂纹的发展序列中,运用范围渐广。而从汉晋开始,出现了印度佛教文明影响下的“莲花礼佛”“莲花化生”乃至“莲花坐佛”等新兴莲花纹样,且主要以中国传统莲花的绘制风格来描绘佛教...
一个多维的历史疑问:再鉴《伊本·白图泰游记》中的文本、景观与造物设计
[ 摘 要 ]本文针对《伊本·白图泰游记》中的文本分析和部分考察,一则研究宋元与外界在互看、互识交往中的历史图景;二则通过宋元与伊斯兰—阿拉伯世界三交关系史中的重要片段,对社会资情、见闻日志等域外旅行文本进行逻辑梳理,鉴别游记中的...
中国宋代与西方19—20世纪纸衣应用比较研究
[ 摘 要 ]中国宋代与19—20世纪的西方都盛行用纸造衣,两种文明对纸衣的应用不约而同地展现出纸材料特殊的物质性,在用户阶层和纸衣的社会特征上也具有共性。而在服装形式、制作方式、日常用途和符号象征上存在差异,甚至呈现出完全相反的两种设计观...
室内的空间生产:论维克多·霍塔的“开放式平面”
[ 摘 要 ]本文聚焦比利时新艺术运动设计师维克多·霍塔的室内空间设计,透过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以霍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塔塞尔住宅为案例,探索霍塔“开放式平面”的室内空间生产方式及特征,揭示其在建筑与设计史上的创新性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数智技术介入下的紫砂器形态再设计
[ 摘 要 ]本文探讨了数字智能技术在紫砂器设计和制作中的融合及其对传统手工艺和文化传承的影响。强调了这些技术在适应现代市场需求、提升设计创新与效率方面的重要性。同时,探讨了如何在保持传统工艺精粹的同时,融入现代技术。最后通过实践案例,分析...
思辨设计视角下绵竹年画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 摘 要 ]传统文化是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创意和衍生的核心精神,伴随着传统工艺振兴,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受到重视。在大众消费习惯和审美需求多元化的今天,绵竹年画受到当代数字艺术和印刷技术的多重冲击,文章进行多角度思辨设计,创作符合未来语境的新体...

理论与批评

“空间转向”的再思考:替代空间艺术实践的多元维度(1970s—1990s)
[ 摘 要 ]20世纪60年代以来,空间已成为艺术生产和展览制作中的关键要素。替代空间随之崭露头角,成为既定艺术体制之外进行实验的重要平台。本文以空间概念的发展为线索,论述替代空间如何突破已有的艺术类别和经验,将静态的空间转变为艺术生产中的...
技术与艺术的合谋:基于“物恋”谱系下的虚拟物
[ 摘 要 ]虚拟物在数字技术景观中以计算编码的形式构建了一种新的虚拟存在与泛美学的审美体验。通过“物恋”谱系的研究切面,对实存之物到虚拟物的演化路径进行透析,沿着技术与艺术耦合关系下的虚拟物在奇观幻化、符号枷锁与意义断裂的视景传播向度中审...
日本战记绘卷的生成及其中国渊源
[ 摘 要 ]日本古代战争图像颇为丰富,最典型的就是战记绘卷。日本战记绘卷受到了中国律令制度、“战图”传统等影响,却又呈现出不同的取向,最终成为“大和绘”的重要代表。在中日比较的视域下对日本战记绘卷进行考察,有助于探明为何中日两国战争图像的...
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数字叙事范式思考
[ 摘 要 ]如何通过数字叙事重塑新时代展览,已成为当代艺术博物馆发展亟需回应的时代之问。本文对“何谓叙事”“如何叙事”“叙事为何”关键议题进行追溯与思考,提出应从观念范式、规则范式和操作范式三个向度分析展览数字叙事整体图式。意图弥合展览理...
明代高石山房本《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文图关系研究
[ 摘 要 ]郑之珍高石山房本《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插图被视为徽派版画分水岭,包含丰富的图文互动关系。文本高雅化和插图剧场化使得正在向新士人阶层转变的徽商群体能够快速理解和接受,其文图转译本质实际上是目连救母故事文本与版画图像共同建构的现...

美学与艺术学研究

“全球艺术”的提出与探讨
[ 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全球化的到来,在当代艺术中出现一种“全球转向”的趋势。“现代艺术”“当代艺术”以及“世界艺术”概念范畴现存的局限性,使其无法解决当下某些区域新出现的艺术与历史断裂的问题。在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汉斯·贝尔...
“滑稽”的空壳:试论一战华工的战壕艺术及其独特的情感体验
[ 摘 要 ]战壕艺术是一种以物质材料为基础,提供对战争个性化诠释的艺术创作。一战华工在欧洲战场的弹壳雕刻品按主题可分为瑞兽、人物等五类。这种战壕艺术将宏大的战争叙事转化为个体的情感体验,并把象征死亡的武器碎片与和平祈愿相融合,化解了生死矛...
区隔与差异化:明代刻书业的艺术社会学考察
[ 摘 要 ]明代的刻书出版场域由官刻、家刻、坊刻三个子场域构成。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和市民阶层的出现使得明代刻书出版场域内不同资本的相对位置关系和场域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官刻、家刻和坊刻根据自身占有的各类资本总量的多少和场域内行动...
空间的经验与经验的空间:艺术形式中的五个空间动机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 摘 要 ]空间转向是近期艺术史研究的前沿议题。非三维空间艺术形式中的空间经验形成了对三维经验空间的反哺,预示了不同维度空间经验的形式转译与设计路径的可行性。通过梳理空间作为观念对象的三条线索、作为操作对象的三个元素与三个尺度,进一步提取...
文化地理学视阈下江苏八景的文化表征、特质及社会生活研究
[ 摘 要 ]研究江苏八景文化表征、符号表达以及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生活,集江苏2019处八景文本,引入文化地理学中的文化表征、符号特质等研究方法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八景高度响应省域山水格局,展现出不同的人文特质。因此,江苏八景在当...

艺术教育与创作

AIGC视域下摄影本体边界的拓宽与发展挑战
[ 摘 要 ]摄影术,一百多年来不断演进,技术的发展使其成为争议焦点。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涉入增加了其争议的复杂性。本文剖析了AIGC如何改变图像创作,探讨这一趋势如何更新摄影媒介的潜力与边界。同时,AI图像生成工具吸引众多用户,促...
思想“化合”期的中国美育
[ 摘 要 ]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教育的深刻变革,为美育带来了崭新的视野和格局,此间形成的艺术教育思想、内容、体制等,影响之深远,甚至持续至今。雷家骏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在该时期做了一系列关于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折射出在“德风”与“美...
想象、显微与日常:本土城市空间视觉现代性的“涌现”与“黑白影社”建筑摄影
[ 摘 要 ]20世纪30年代,本土城市近代化推动空间的现代转向,作为场域和现象激发着“黑白影社”的建筑摄影创作,建构“现代城市空间”这一崭新对象。文章归纳了其中“空间-视觉”的三种主要互动:场景的想象建构、工业的显微透视与都市的日常纪实,...
从“视觉沉浸”到“数据沉浸”:数字展览的价值特点与迭代趋势
[ 摘 要 ]随虚拟展示、数字交互技术的广泛应用,国内外数字展览数量大幅增多,内容主题、呈现形态不断拓展。数字展览已不满足提供“视觉沉浸”,开始深度挖掘展览相关数据资源,通过数据可视化、多感官体验、强交互设计等向“数据沉浸”阶段进发。本文由...
《太白行吟图》中的那一抹凝望
[ 摘 要 ]《太白行吟图》是南宋禅画家梁楷的经典之作,历经千年仍备受推崇。尽管常被视为“减笔”画的代表作,但作品的真正内涵远不止于此。梁楷通过独特的画风,使观者能在欣赏李白的形象后,进一步探寻画中那深邃的虚空。那片虚空里有什么?梁楷透过李...
中国陶瓷文创产品设计理念的捕获与呈现
[ 摘 要 ]陶瓷文创产品是中国陶瓷文化的现代载体,通过创意来实现文化创新和价值创造,推动传统陶瓷文化现代传承。本文在讲述陶瓷文化传播与陶瓷文创产品设计现状的基础上,多方面探讨陶瓷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与开发模式的特点与要求,建构陶瓷文创产品与...

本期名家

寂静的、幽灵飘荡的世纪大风景
水彩画的当代性一直是赵龙这代画家纠结的一个学术问题,他们身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当代艺术变革的潮流中。一方面,当代艺术的观念性、媒介性吸引着他们,让他们觉得媒介与图像是他们不能逾越却可以借用的一种艺术修辞,艺术追问他们的是如何运用这些既成的媒介...
心灵的风景:水彩创作自述
现当代绘画的边界愈来愈模糊,但它对艺术家的要求却越发明晰,那就是要表现自我真实的生命体验。我一直使用水彩媒材进行创作,并且试图通过水彩创作去展现内心感受到的外在世界,以期在现当代的艺术生态中找寻属于自我的艺术表达方式。我创作的途径主要借助写...
相关杂志
订阅全年后,您可享受以下权益
①该本杂志即日起至未来1年内所有更新电子版杂志的使用权限;
②赠送该杂志的部分往期的杂志的使用权限,有效期1年。

全年订购价格: ¥58.14

订阅全年
--%>

登录龙源期刊网

温馨提示:

1.点击网站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账号充值

2.充值金额可以选择30,50,100或500元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杂志或文章

还没有龙源账户? 立即注册

购买杂志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杂志价格:¥9.69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购买杂志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杂志价格:¥9.69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去充值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