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地理

炎黄地理

2025年08期
  • 收藏
收藏成功
微博 空间 微信
《炎黄地理》(月刊)创刊于1984年8月,主管单位: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单位:山西文化艺术传媒中心。主要栏目:人...     展开

类型

月刊

类别

学术
定价
促销信息
全年订阅更优惠!
¥50.00 免费
目录

历史文化

唐代对黑水靺鞨的羁縻政策
唐代的东北地区,分布着高句丽、蕲、契丹、室韦等少数民族。在这些少数民族中,蕲辋族是分布较为广泛的一支,而黑水鞋羁则是鞣羁诸部族中规模较大的一支,主要活跃在黑龙江流域。自秦汉以来,中原王朝对地方少数民族多实行区域民族自治的政策,即羁縻政策。唐...
晚清民国时期新疆电力事业的起步和发展
晚清时期,新疆电力事业开始萌芽;民国时期,在技术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新疆电力事业获得发展。抗战时期,新疆电力事业成为支撑大后方生产的基础保障,为取得抗战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总体来说,晚清民国时期新疆电力事业发展滞后,探讨其滞后原因...
人类牙釉质C、O同位素分析
人类牙齿表面致密,不易被风化和侵蚀,可以很好地保存过去人类活动的相关信息。国内主要采用人类牙齿同位素研究古人类食物构成,复原古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采用动物牙齿同位素研究环境气候变化,还原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环境变化过程;同时,对动物牙齿同...
从里耶秦简看秦朝基层行政文书运作机制
文章聚焦里耶秦简,深入探讨秦朝基层行政文书的书写规范和信息传递途径、方式、信息的高效传递与保障及反馈监督等内容,发现秦朝基层行政文书书写规范严格,信息的传递有章法,该信息传递机制能够维护秦朝基层社会和统治的秩序,为现代社会的行政管理提供一定...
桑弘羊的财政思想
桑弘羊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财政大臣和政治家,其财政思想与实践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财政支持。桑弘羊的财政思想涉及均输、平准、国家专营等方面。文章通过梳理西汉时期的相关财政文献,阐述了桑弘羊财政思想的形成过程,并探讨其思想的现实意义。桑弘羊财政...
入唐新罗僧人的分布区域考
文章聚焦7—9世纪入唐新罗僧人这一群体,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选取49位活动事迹翔实的新罗僧人为切入点,分析唐朝前期与后期新罗僧人的分布区域及特点,并探讨其分布区域发生变化的原因。入唐新罗僧人是7—9世纪东亚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群体。他们...
科举制度下唐宋士人的社会流动轨迹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深刻影响了士人阶层的社会流动形态。文章通过考察两朝士人的阶层流动方向、地域迁徙轨迹及升迁路径等多维度因素,揭示唐代士人多在士族阶层内部循环流动,呈现以两京、江南为中心的向心性迁徙特征,而宋代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出现了...
明代万历年间福建土地清丈述论
土地清丈,古称“清丈”,是指对全国的土地进行详细测量和核实的过程。在中国古代,土地清丈是一项重要的国家行政活动,主要目的是确保税收的公平性和准确性。通过清丈,政府能够掌握准确的土地面积数据,从而合理征收税赋,避免因土地信息不准确导致税收损失...
清前期东北土地开发中的张力与弛力机制
清前期东北土地制度演变是清朝政权从游牧向定居过渡的重要标志,也是满洲统治集团实现政权巩固的关键举措。文章聚焦清前期东北地区土地制度演变,着重考察满洲发祥地的特殊地位、旗地制度的确立过程、封禁体系构建带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清前期土地开发...
桑梓之乡
在中国近代史中,袁世凯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在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去世后,他被罢官,后选择彰德府居住并将该地命名为“桑梓之乡”。彰德(今河南安阳)西靠太行,东接华北,南临黄河,堪称“四省通衢,九州咽喉”。袁世凯择居彰德,这一选择背后受诸多因素...
《中国妇女》宣传动员妇女的特征与成效
妇女宣传动员是发挥妇女群体智慧和力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妇女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妇女》杂志于1939年6月1日在延安创办,1941年3月停刊,在此期间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该杂志通过宣传动员全国妇女同胞,不断激发妇女的参战斗志和爱...

传统文化

宋代佛教稳定发展原因探微
宋代佛教的发展表现出特殊性。乔根锁等学者这样概括宋以前佛教的发展进路:“格义化——玄学化- 一学派化——政治性的灭佛,就是前宗派时期佛教在汉地的发展轨迹。”但入宋以后,佛教再未遭遇类似“三武一宗”的抑佛、灭佛事件。方立天等先生指明了宋代佛教...
新时代文化思想视域下福建特色文化之传承
特色文化构成了文化版图中的璀璨篇章,它源自特定地域内民众在悠久的生产劳作与生活实践中逐渐凝聚的共识价值观。这份独特性使该地域能够与其他地方相区分,成为其生存、壮大及持续发展的内在灵魂与精神源泉。游神是模仿神明巡游的传统民俗活动,已逐渐成为民...
武当武术文化发展现状
武当武术文化内涵丰富,兼具技艺与哲学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其传承方式日益多样化,涵盖传统师徒传承与现代教育体系的结合;传承主体多元化,但面临传播内容同质化问题。传播渠道随自媒体发展不断拓展,内容逐渐丰富,但传播效果...
数字赋能南陵自连戏传承与创新
文章梳理南陵目连戏的历史脉络与发展现状,挖掘南陵目连戏的文化价值,探寻数字技术助力南陵目连戏活态传承与创新的路径,以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文化产业融合提供思考与启迪,推动数字化保护视域下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嬉变。南陵目连戏的溯源...
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人工智能正在深刻重塑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与创新路径。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推动下,传统文化实现了从静态保存到动态表达、从精英传播到大众参与的转型,展现出新的生命力与现实价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民主体性等视角出发...
天水宋金墓的艺术价值
文章围绕天水宋金墓葬发表的多份发掘简报,出版的相关描述性书籍,发行的相关综合性论述,阐述墓葬的构成材质、装饰、随葬器物及表现内容,探讨墓葬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无限的美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天水宋金墓葬图案特点 天水各地区出土的宋金时期墓葬虽...
深明时期道教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
文章阐述了新村建设银行墓群M113墓葬的形制、年代及符号纹样,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探讨道教文化在该地区的传播及其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该墓葬形制接近宋代或明代石室墓,墓底符号纹样显示出明显的道教元素,暗示墓主人可能为仡佬族。仡佬族的传统...
哈密历史沿革与多元文化
哈密,地处新疆东部天山南北麓,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其历史文化呈现出多元交融的鲜明特质。自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以来,这里便成为中原与西域文明碰撞的前沿。拉甫却克古城遗址印证了汉代屯田戍边的历史,唐代白杨沟佛寺遗址则记录着佛教东传的辉煌篇章,...
中国书法艺术的民族文化特征
文章通过系统梳理中国书法发展脉络,提炼其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内涵与社会功能,并结合代表性书法作品的赏析,揭示出“形神兼备”“文以载道”“礼仪秩序”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指出在传承创新中国书法文化的过程中,需注重艺术表现...
从传统仪式到民俗庆典
哈节作为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族群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哈节的起源可追溯至镇海大王与歌仙的传说,其通过迎神、祭神、“坐蒙”、送神等传统仪式,展现了京族对海洋的崇敬与生存智慧。20世纪80年代以来,哈节在政府推动下实现现代化...
晋东冀中地区白狄随葬品组合及文化特征
文章系统梳理了晋东忻定盆地与冀中平原的白狄墓葬材料,揭示其文化特征及演变轨迹。晋东地区白狄墓葬采用卵石垒砌石椁结构,以头北向仰身直肢葬式为主,铜礼器组合呈现以鼎、敦为核心的偶数配置特征,与中原的奇数鼎制形成差异,并使用具有当地特色的铜。冀中...
宋代方响复原
宋代方响作为古代重要的敲击乐器,因历史变迁而失传。在传统文化复兴热潮下,文章聚焦宋代方响复原,阐述其现代价值,包括填补河南方响制作空白、丰富宋代乐器种类、可替代钢片琴及传承价值等,还提及舞台化转化借助现代技术促进传统文化传播,展现方响在当代...
宋韵文化视域下浙江建筑美学的传承与创新
宋韵文化以理学“格物致知”为内核,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清雅含蓄”的审美范式,塑造了浙江传统建筑“形制规整、工艺精细、意境悠远”的美学特征。对推动浙江地区建筑美学影响的具体表现及传承创新方式,为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领域的传承提供理论与实践...
河西地区魏晋墓中的鸡首、牛首人身像
河西地区是中原与西域的重要连接通道。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发,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河西地区则较为稳定,受战乱影响较小。大量流民涌入河西地区,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与劳动工具,促进当地经济...
宋代书院及其教育思想
宋代教育体系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设有官学教育体系;而以书院为代表的私学则是国家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私人设立的书院异常发达,是宋代教育体系的一大特点,如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注重自由讲学和学理问辩,其所代表的独立思考和学术...
云冈石窟的尖顶帽
云冈石窟人物形象的帽子装饰有很多种,如中原人所戴进贤冠、鲜卑人所戴鲜卑帽,以及较为奇特的尖顶帽。云冈石窟所见尖顶帽的外观形制基本为底径大,帽顶较尖,有明显的拼接痕迹。头戴尖顶帽的人物形象较多出现在云冈中期至晚期。这些人物形象皆深目高鼻、蓄髯...

遗产保护

喀什土陶产品设计的创新思路
文章立足非遗活态传承理念,借助文献法与实地考察法,深度融合实地调研与生活体验,阐述了喀什土陶产品的开发现状及市场概况,并提出设计式样的多元化拓展,不同工艺间的跨界融合等创新方法,以期开辟喀什土陶产品开发的新思路,拓宽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为非...
践行“第二个结合”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价值
在推进中华文化现代性建构的进程中,系统性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与价值内核,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与中华文化智慧结晶的双向阐释机制,实现理论体系与群众价值认知的深度耦合,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与中华文明“经世致用”传统的互鉴。非物质文化...
历史文化名城资源保护与活化利用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沙漠绿洲”“文化艺术宝库”是敦煌鲜明的地域名片。文章基于敦煌独特的沙漠绿洲城市发展模式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探讨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并提出可借鉴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敦煌区位特征与历史变迁 ...
敦煌的元宇宙:游戏化探索历史文化与地理
敦煌,位于中国西北戈壁沙漠腹地,是人类地理与文化遗产的宝库。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关键枢纽,敦煌自4世纪至14世纪见证了东西方之间贸易、思想、宗教和艺术风格的交流与碰撞。其中,莫高窟蕴藏的艺术珍品不仅记录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也展现了丝绸之路沿...
非遗石刻艺术的活化利用与传承发展
非遗石刻艺术历史悠久,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与历史底蕴。当前,非遗石刻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面临诸多困境,如修缮工作烦琐、传承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性等,亟待探索非遗石刻艺术活化利用与传承发展策略。文章聚焦黄南藏族自治州非遗石刻艺术,通...
义务教育阶段的非遗文化教育
当前,将非遗保护融入义务教育阶段的话题备受关注。实现“非遗入学”并非简单地将非遗元素加入课堂教学中,而是需要一场体系化改革。文章以H市的实地调查为基础,发现在义务教育阶段“非遗入学”仍存在非遗性困境、课程性困境、社会性困境等。为解决这些问题...
清源文庙历史沿革与历史格局
文章阐述了清源文庙的历史沿革和历史格局演变,发现文庙的兴废、修缮及格局变化,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由此可洞察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深入了解儒家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传播与演变,为城市文化定位和形象塑造提供依据,以增强城市的文...
文化记忆理论视域下非遗叙事路径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发挥其文化记忆功能是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应时之举。非遗作为文化记忆的载体,通过发挥其文化记忆功能,不仅能够强化集体认同感,延续文明基因的链条,更能够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
唐朝西域服饰中的新疆故事
文章以“华风流觞”基层展演为切入点,系统梳理汉唐西域服饰的变迁历程,提出西域唐服活态传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实现路径,即通过与琴棋书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方式,突破传统博物馆的静态展示局限,生动诠释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文化...

旅游与思考

大运河文化的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
文旅融合是新时期文化事业和旅游事业发展的创新路径,能够将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旅游项目开发融合,打造文化旅游项目,充分利用不同区域的特色文化资源,在吸引游客、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弘扬。文章以大运河文化为例,阐述了新时代背景...
游客凝视视角下的民族村寨旅游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产业之一。在这一背景下,民族村寨作为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的目光。甲居藏寨,作为四川省丹巴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藏族村寨,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成为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旅游...
文物促 “三交” 的现实路径
文章以避署山庄及周围寺庙为例,探讨文化遗产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交”)中的现实路径。作为清代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避暑山庄及外八庙通过建筑风格、历史事件等载体展现了“多元一体”格局。文章通过 SWOT与PESTEL分析,指出其在...
文旅融合中的博物馆
随着“文物热”和“博物馆热”的逐步升温,博物馆有了新的议题和方向,文化和旅游也联系得更加紧密。同时,为了顺应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挖掘文化旅游产业巨大的潜力,开拓文化重燃生命之火的新契机,赋予博物馆新身份,给予博物馆新嘱托。文旅融合既包含对民...

文物保护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云冈石窟病害监测方法
云冈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云冈石窟本体病害监测方法,采用三维激光扫描获取高精度的点云数据,通过计算机对比当前与历史模型数据,计算病害的变化量,实现了病害的可视化、量化分析及动态监测,为云冈石窟的保护...
古陶瓷修复中材料选择与工艺优化
文章聚焦古陶瓷修复中的材料选择与工艺优化问题,阐述了常用修复材料的性能及选择策略,并探讨传统修复工艺的优缺点,提出工艺优化的方向与措施,通过实践应用验证优化工艺的有效性。 古陶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艺术价值。然而,...
数智技术助力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规划创新
数智技术是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融合,包含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类别。数智技术给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规划带来了新的思路及方法。数智技术可以实现对传统民居建筑信息的高效采集、精准分析与长期保存,为保护与规划决策提供科学凭据;还可以实时...
古建筑文物的修绣与保护技术
文章从修缮技术和保护措施两个维度切入,提出了加强修缮前现状测绘、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注重材料和技术创新、完善日常保养维护体系等建议和策略,旨在延续古建筑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古建筑...

博物馆学

历史类博物馆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
历史类博物馆以收藏、展示和研究历史文物为核心职能,通过丰富的文物藏品和多样化的展示手段,生动地再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从传统文化传承的视角审视,历史类博物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媒介。历史类博物馆通过展示文物,...
数字化浪潮下博物馆文化产业的传播力构建
全球数字化转型加速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博物馆数字化渗透率达 68% ,中国文博机构线上访问量较2019年增长 470% 。《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实施智慧博物馆建设工程”,标志着文博领域进入...
文创开发助力博物馆历史文化传播
在文化强国战略与文旅融合深化的背景下,博物馆作为文化记忆保存与意义再生产的核心载体,肩负着活化历史资源、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然而,传统传播模式面临受众覆盖面窄、互动性弱、文化渗透力不足等挑战,亟需创新路径突破困局。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为...
让艺术之美点亮生活
艺术是连接人与社会以及传承文化的关键纽带,也是提升全民精神文明水准的关键载体。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对于艺术文化的需求日益多样且个性化。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阵地,承担着普及艺术知识以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责任。借...
基于文化传承的博物馆藏品分类体系重构
针对博物馆传统分类体系在文化传承中的局限性,文章提出文化基因谱系与多维动态模型协同驱动的重构路径。通过解构器物物质属性与文化价值的割裂关系,建立时空维度交织的文化基因数据库,并运用智能技术实现隐性关联的可视化呈现。实践验证表明,该体系能激活...
GenAI赋能长沙铜官空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创新
长沙铜官窑博物馆位于铜官街道彩陶源村,是一座占地面积达5200平方米的大型博物馆,全面展现唐代长沙铜官窑陶瓷文化的发展历程。文章从人工智能生成技术视角出发,深入挖掘博物馆文化遗产中的典型元素,借助AIGC工具进行图像与文本生成,结合在线评论...
博物館里的黔西南汉代音乐史
文章围绕黔西南州博物馆馆藏汉代音乐文物,结合音乐考古学、民族音乐学与历史文献学等方法,构建起“器物—图像—文献”三重证据链的研究框架,系统考察汉代黔西南地区音乐文物的历史意义。通过形制分析与图像解读发现,黔西南地区汉代音乐受中原礼乐影响,承...

红色传承

数字人文视域下新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数字人文技术的介入为新疆红色资源开发提供了创新路径,对践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具有战略价值。新疆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族群众共同奋斗的历史见证,既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核心载体,又是实施“文化润疆”战略的重要文化根基。文章拟在数字人文视域下审...
基于在地性特征的景观空间设计
文章立足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以“在地性特征”为切入点探讨红色研学旅行游憩景观空间的设计方法,通过对四川地域文化特色的分析,思考川西民居、民族聚落、四川非遗文化与红色文化基因的关联性,提出“主题场景构建”与“在地文化共生”两大设计路径,并结合实...
张家界本土党史人物史料整理与研究
党史人物是党的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本土党史人物的史料整理与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地方党史的内容。地方史料不仅记录了党的历史进程,也反映了某地区的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的变化。张家界党史人物的事迹和精神是激励后人不断前进的宝贵财富,可以更好...
红色课程进社区的实践与探索
文章以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红色课程《军垦赞歌》为例,阐述了红色基因库项目在社区推广中的实践路径、成效与意义,并通过探讨红色课程的设计、推广过程以及社区反馈,揭示红色基因在社区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文化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自信与民族归...
红色文化助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革命老区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向来是党中央关切的重点区域。从地理分布来看,多数革命老区地处偏远山区与农村地带,但这些区域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对其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已然成为革命老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选择。文章旨在构建“红色 +...
新时代弘杨红岩精神的价值与路径
红岩精神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之初。红岩精神是在中共中央领导下,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中艰苦奋战凝结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红岩精神不仅是共产党人优良作风的凝练,也是特殊时期中...
红色旅游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
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红色旅游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逻辑与实践路径,通过阐述甘肃省红色旅游蕴含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揭示其在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的内在逻辑;结合当前甘肃省红色旅游发展现状,从资源整合、文化传播...

地域特色

京昆古驿道沿线驿铺空间的分布特征
京昆古驿道是古代政令传递、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怀化段地处湘西多民族交汇区,是连接中原与西南边疆的枢纽之一。政治与军事防御、移民政策与商贸驱动等因素影响沿线驿铺空间的演变以及多元文化形态上的适应性变化。文章采用田野考察、历史文献互证...
大河记忆的唤醒
开封作为黄河下游典型的历史都城,其城市发展始终与黄河水系紧密关联。文章通过整合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综合运用环境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个案分析法等方法,探讨北宋开封城市的空间布局及其形成机制,旨在了解自然环境对城市建立与发展的影响,深化对北宋开...
凝固中的流动
在《死水微澜》中以清末四川天回镇为背景,展示时代剧变下市井小民的命运浮沉,通过四川盆地的地理封闭性与时间符号的互动,构建了一个凝固中带有些许流动的时空结构:现代化如同投入乡土小社会这摊“死水”的石子,但在长久的习惯性淤滞中是激荡不起巨涛的,...
铁路和近代郑州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交通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驱动力。铁路作为工业文明催生的技术一空间装置,其嵌入过程不仅重构了传统交通地理格局,更深度参与了现代民族国家的空间生产。郑州的案例充分印证了铁路网络对区域经济地理的重构效应:1906年京汉线与1910年陇海线的交汇,...
湘西建筑空间叙事与聚落形态的“诗性表达”
湘西建筑作为土家族、苗族等民族文化的物化载体,以其独特的空间叙事和聚落形态展现了丰富的文化隐喻与诗性智慧。文章以文化人类学为理论框架,通过对土司城、凤凰古城、墨戎苗寨等湘西建筑的实地调研与文献梳理,深入探讨湘西建筑空间叙事与聚落形态的特点及...

书画长廊

《论语·阳货》“公山弗扰”章不伪考与疑古思想
《论语·阳货》记载,公山弗扰作为鲁国三桓季孙氏的家臣,曾参与阳虎的叛乱,阳虎失败后他仍留在鲁国,后以费宰的身份盘踞费邑并反叛李氏,其间曾派人召请孔子前去辅助,孔子最终没有成行,却表达了希望前去的意愿。后世学者认为此段为伪作。而根据...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第20窟尺寸: 67.33cm×44.91cm麦积山石窟第20窟主佛侧脸尺寸: 44.91cm×67.33cm麦积山石窟第23窟主佛尺寸: 44.91cm×67.33cm麦积山石窟第23窟侧脸尺寸: ...
相关杂志
  • 中国商论

    中国商论

    2025年19期
    ¥17.49
  • 中外建筑

    中外建筑

    2025年08期
    ¥9.90
  • 河南科技

    河南科技

    2025年18期
    ¥6.00
  • 海洋开发与管理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5年01期
    ¥21.69
  • 计算机应用文摘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25年19期
    ¥9.00
  • 社会科学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

    2025年05期
    ¥9.00
  • 现代信息科技

    现代信息科技

    2025年16期
    ¥18.00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05期
    ¥12.00
  •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

    2025年03期
    ¥10.89
  • 民主与科学

    民主与科学

    2025年04期
    ¥3.39
  • 中国调味品

    中国调味品

    2025年09期
    ¥0.00
  • 现代商贸工业

    现代商贸工业

    2025年20期
    ¥12.00

登录龙源期刊网

温馨提示:

1.点击网站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账号充值

2.充值金额可以选择30,50,100或500元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杂志或文章

还没有龙源账户? 立即注册

购买杂志

炎黄地理

杂志价格:¥0.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购买杂志

炎黄地理

杂志价格:¥0.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去充值
monitor
客服机器人